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子健:古人用“名片”拜年

(2021-02-15 10:55:22)
标签:

文化

李子健

古人用“名片”拜年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李子健:古人用“名片”拜年


古人用“名片”拜年

                                         作者:李子健    原载:《今晚报》2021年2月15日第7版


      古语云:“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儒家文化讲求恭谦,崇尚礼仪,尤其书香之家,更是会面斯文,交往尚礼。始于唐,兴于宋的“飞帖拜年”,即是“尚礼”的表现形式之一。

  自宋时,每逢拜年之际,一些官宦人家及士子阶层便差遣佣仆,持“名刺”代主人访友拜年。所谓“名刺”亦称“红帖”,如同当今之名片,只是比名片尺寸大了许多。因“拜年名片”要随佣仆东奔西走,所以亦称“飞帖”。飞帖之上不但写有主人名号和身份,还要写上拜年话,如“人间岁改,天上星回,恭贺新祺叶吉,潭祉增祥”之类的贺岁语句。

  彼时,以名片拜年在士族阶层甚为流行。明代文征明《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意思是说:不求见面惟愿通过“红帖”表达问候,热情洋溢的拜帖堆满了我的房间,我亦遵从世风向人送上名帖,世人们认为用飞帖拜年虽然简约,但表达情谊的礼节并不空虚。

  由此可见,“名片拜年”在古时极为盛行。在古代过年时,凡书香门第,皆在门前粘贴一只红纸袋,上书“接福纳吉”,即用于承放拜年的红纸名片;待纸袋装满后,尚礼的人家要将“拜年名片”拿到屋内,插在中堂壁挂式的储信袋内。储信袋大多以棉布缝制,分为上下两排,由于布兜儿较浅,所以“名片”会露出三分之一,红红火火极为醒目。当然,主家也在有意无意间以此向登门访客展现自家交友甚广,人缘极佳。这也体现了主家“人前显贵”的一种炫耀心态。

  古人的名片别称很多,称名状、名启、名帖、拜帖等等,时至清末方改称名片,俗称“片子”或“帖子”。就其承载的内容与功能而言,与现今名片相比毫不逊色,并兼具明信片、贺年卡的作用。无论是问候帖、邀约帖、恳托帖,皆以名片为载体。所以说,在古代名片不仅能自报家门,还可飞帖拜年、通情报事,故此,将名片定性为“万能帖子”实不为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