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圣琴:清代知识女性的谋生问题

标签:
文化顾圣琴清代知识女性的谋生问文摘报 |
分类: 自由点击 |

清代知识女性的谋生问题
作者:顾圣琴 来源:《
文摘报 》2020年12月31日第7版
清代知识女性人数逾四千名,绝大多数仍需要从事谋生活动,是家庭生存的重要依赖。其谋生手段,一是传统的纺织、刺绣等手工劳动;二是依靠智识才能,以“闺塾师”或女画家身份谋生。
女红一直是古代女性教育的重要构成。清代人口爆炸增长、科举人口过剩,中下层读书人生活窘迫是常态,大多数知识女性所嫁即这部分文人。她们承担营生重责,投入任何可以维持家庭生存的劳作形式中,成为家庭经济支柱。清代女红方式多样,以纺织、刺绣为主,另有手制绒花,制作通草花、剪彩花,贴锡、织箬等更辛苦薄利的活计。而以女红维持一家生计,只能是勉强糊口、左支右绌。
受过良好教育的聪慧女性还有另外的选择——成为闺塾师。闺塾师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节妇、贞女、孝女,这些独身女性占闺塾师的大部分,她们要独力养活自己和遗孤,甚至奉养父母。二是夫家贫寒,要支撑家庭,女性必须工作,这类女性与丈夫分徒设帐的情形也很常见。三是一些战争中的女性,在家国巨变的乱世中艰难谋食。四是其他情况,如遇人不淑、遇姑不慈时自坚其志、自谋其食。可见,充当闺塾师乃是人生陷入极端境况后女性无奈的选择。
明清鼎革之际,浙江闺媛王端淑和黄媛介开风气之先。二人在乱世失家,丈夫都治生乏术,只得辗转江湖为闺塾师。其女师生涯充满贫穷、漂泊、凶险以及时人非议。但她们“境愈穷”而“诗愈工”,在文士和闺秀圈获得巨大声名,成为清代独立女性标杆。
清代文献记载了大量女性闺塾师,社会对此群体也逐渐接受,并对女性自食其力予以讴歌赞美。她们在家开设书院,甚至有了明星效应,受到闺秀和文士追捧。
与闺塾师相比,女画家是一种更具艺术气质的身份。以画为商品流通于市场,使得多数女画家可安守家门,少了许多舆论压力、心理挣扎和江湖风雨。闺阁画家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兼任闺塾师与画家,如甘泉张因教授阮元女眷诗画;第二类是已然成名、重金求画者络绎不绝,如武进恽冰、常熟马荃等,她们高产且润格丰厚;第三类则声名未显仍须积极创作、出售,这类女画家占比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