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资治通鉴》载,南朝刘宋政权的一位亲王刘义康在政界遭遇惨败后, 向沙门慧琳请教:“弟子有还理不?”慧琳说:“恨公不读数百卷书。”意思是说刘义康由于不读书,没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因而不了解历史上的得失成败,所以难免在政界失败。《宋书》曾记:“义康素无术学,暗于大体,自谓兄弟至亲,不复存君臣形迹,率心径行,曾无猜防”。指明他的致命弱点在于不学无术,因而视野太窄,不能“以史为镜”,汲取历史经验为现实政治活动服务。
有意思的是, 史书向我们提供的另一些资料却说明:一些亡国之君恰恰是学识渊博、酷爱诗书的。试以梁元帝萧绎为例,据载,承圣三年(554)冬十一月,西魏铁骑攻陷江陵,“帝入东阖竹殿,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将自赴火,宫人左右共止之。又以宝剑所柱令折,叹曰:‘文武之道,今夜尽矣!’……或问何意焚书?帝曰:‘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资治通鉴》卷一六五)一个被人视为因“不读百卷书”而身败名裂,一个感伤“读书万卷,犹有(亡国之)今日!”在帝王贵族读书是否有益的问题上,形成了尖锐的对立态度。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史官们有不少论说,其基本态度都倾向于“读书万卷,犹有今日”。唐太宗著名的谏臣魏征曾说:“古人有言,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 信非虚论。”在此,魏征把才艺和亡国联系起来,意在揭示二者之间存在的某种必然关系。
身为人主,多有才艺为什么就容易亡国?才艺和亡国有什么联系?魏征对此做了一些分析, 他认为只为追求个人享乐而读书,而“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陈书·陈后主传》)魏征身为谏官重臣,立论多从政治角度着眼。这里,他看到“淫丽之文”和“浇伪之风”对巩固政权的危害,敏锐地察觉到提倡什么文风,关系时代的盛衰和国家的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