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宇明:书的流变史

(2020-04-25 12:06:10)
标签:

文化

游宇明

书的流变史

今晚报

杂谈

分类: 自由典藏
游宇明:书的流变史


书的流变史


作者:游宇明    原载:《今晚报》2020年4月21日第12版


  作为读书人,生活在当今时代是幸运的。我们有较高的收入,图书出版又使用激光照排系统,成本低廉,只要喜欢阅读,图书唾手可得;现代社会知识爆炸,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互联网,时刻都在将人类最新的文明推送到你面前,方便得很。这让人不禁想起书籍最初的样子,想起古代的书。

  人类最初写字,是写在泥土和岩石上,泥土上的文字不便保存,而岩石又太硬,大半天也刻不了几个字。到了商朝后期,王室占卜记事,对书写材料有了固定需要,才想到使用动物的甲骨。动物的甲壳和骨头面积都是很小的,在上面刻那么三五个字也许不难,要刻篇千儿八百字的文章,能将人累死。那时的人们想读篇长一点的散文、故事,几乎没有可能。

  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出现帛文。所谓帛文,就是在布帛上书写的文字。奴隶社会,纺织技术落后,人们衣帛尚不容易,拿帛写字,奢侈至极。孔孟之时,知识分子多出于贵族之家,少有平民,就与书写材料的昂贵直接相关。文化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好东西总是使人向往。布帛之后,中国人想到了用竹木简书写。比起珍贵的布帛,遍地都是的竹木便宜得多。所谓竹木简,就是将竹子、木头削成薄片,然后将文字写在上面,每片写字一行,一篇文章使用若干片,将其编起来,就是所谓的“简牍”,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籍。

  不过,竹木简实在太笨重,不便于携带。前人通过反复实践,发明了用废旧麻料制成植物纤维纸的方法,只是当时造出的纸张很粗糙,非常磨笔。公元105年,蔡伦总结前人经验,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为原料造纸,大大提高了纸张的质量,为书籍走入平常百姓家创造了初步的条件。

  想让书籍问世,先要书写,书写材料是否方便,直接决定了人们做书的积极性。但书籍想要流布,还得依靠大规模的复制,即所谓的出版。唐代文化繁荣,是大家知道的;为什么繁荣?原因之一即是发明了雕版印刷术。雕一次版,可以印千部、万部,只要在板子上刷些油墨,再在纸张上按一下就是。不过,雕版也有缺点,印一部书得雕一次版,相关的书印完了,雕版也就没用了。因此,成本亦不低。

  后来,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所谓“活字”,就是每个字印都是可以灵活使用的,不像原来的雕版一样了。字印按字韵编排,置木格之内以备用。活字印刷推广后,印书的成本才真正降下来,书籍也才有可能走入寻常百姓家。宋代以后,平民入仕比较平常。这一方面与人才选拔方式发生变化有关,另一方面也因印刷技术进步了,下层人士有机会读书了。

  我不赞成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但从历史的眼光来看,读书确实能使底层社会实现身份的跃升,并不断提高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品位。在此之中,我们也会发现: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动社会一步步走向公正公平的重要原驱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