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建红:疫情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0-02-22 17:30:38)
标签:

健康

马建红

疫情

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北京青年报

马建红:疫情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疫情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作者:马建红  原载:《北京青年报》2020年2月22日第A2版

    

    

    谁也不曾料到,2020年是以一场与病毒有关的抗击开局的,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瞬间侵入了所有人的生活。为了有效防止新冠病毒的传播,大家都尽可能地宅在家里,即便是在春节,也要克制着不要去“串门”。人们在曾经熙熙攘攘的商场超市里步履匆匆,挑选一些生活必需品后快速结账。广场公园里变得空空荡荡,那些因跳舞、抽皮猴或在石凳石桌上“抢占”地盘打牌下棋而经常发生小摩擦的大爷大妈们,也已难觅踪影。曾经奢望的春节再长一些的假期,突然之间竟不期而至。

    这样的日子,不正是平日里人们梦寐以求的吗?无所事事地在家宅着,刷一刷电视剧,打理一下平常无暇顾及的花花草草,在阳台上晒晒太阳,用手机对着窗外蓝天白云录个视频,发几个朋友圈,享受一个人独处或一家人不被外人打扰的时光。可为什么人们却没有梦想成真后的那种“幸福来得太突然”的感觉?这是因为未知的新冠病毒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恐慌和无助。

    当我们真正被迫处于隔离状态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享受孤独”,多少有些矫情,也才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正常的社会交往,其实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美国德雷塞尔大学法学教授亚当·本福拉多曾阐述过一种观点,他说,人类的大脑生来就需要与人沟通,正因为身处群体之中,才使人类获得了进化的优势,而一旦切断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就会感到孤独的痛苦,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孤独不仅有害于身体健康,也不利于人的精神健康和认知功能。也正因为此,当我们居家隔离一段时间后,如此想要走出小区的想法恐怕就是这个观点的佐证了吧。

    在这次的防疫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当然是要解决对确诊病患的及时救治,再就是居家隔离人员的米面油盐等物质方面的问题,至于人们的精神卫生等还无暇顾及。所以,在后疫情时代,或许我们应该着力于人们的心理建设,重拾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这次新冠肺炎的大暴发,大到疫情的报告与公布制度,小到个体的诸如戴口罩勤洗手的生活习惯,都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我们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不至于使我们面对类似的突发状况时,再次陷入手忙脚乱的境地。

    疫情发生后,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聚集性”这个词。春节时人员大规模流动,无疑加剧了病毒的传播,于是才有了居家隔离、居家办公这一举措。而在隔离后的日子里,那些曾经似乎必不可少的应酬,居然也变得可有可无了,那些仿佛只有在酒桌上解决的问题,竟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邮件等解决了,而那些似乎很有必要召开的紧急会议,居然也可以通过视频来解决了。隔离所产生的一个副产品,是使许多人又都回归家庭,在把尘封的家用小电器试用一遍后,合格或不合格的面点师厨师纷纷出笼,在朋友圈里从晒饭店的菜到晒自家的饭的转变,让中国人更注重的“家”,增添了不少的烟火气息。

    居家隔离也在重塑着家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学校都未开学,大中小学生都是“家里蹲”,平常借口工作忙而无暇陪伴子女的父母们,也有了与孩子们长时间面对的机会,这无疑增加了相互的了解,陪伴且一起成长,不再是一句美丽的神话。

    疫情时代的邻里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都市生活的人们,并没有“街坊”的概念,平日里楼道或电梯里见了面,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而在疫情期间,一栋楼或一个小区一般都会建个“邻里群”,拼单购买消毒液,一起“团购”蔬菜日用品等等,这种新式的守望相助,或许可以在疫情结束后持续下去。

    因为网络的便捷,使我们每个生活在家中的人,隔离但却并未与世隔绝。网络不仅给我们提供各种资讯,也在那些本无交集的人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比如在武汉需要帮助的病患,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进行求助,而远在北京上海的“博友”则可以通过转发分享,将信息传递给病患周边社区的工作人员,使其得到帮助。这种信息化时代的“天涯若比邻”,至少可以给身处困境中的人们,带去一丝寒冬中的人间暖意。在这次抗疫中,很多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们,打通了隔离状态下的梗阻,将日用品防护品等送到有需要的人们手中,解决了许多人的日常需求。

    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每个人都需要克制、理性,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模式做出调整。你或许不习惯戴口罩,那你就不要进入公共场所,因为你的不会传染的“自信”与“任性”,却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感染,戴不戴口罩已不是个人自由的问题,而是涉及公共安全问题。

    我们盼着拐点早日到来,我们渴望在阳光下撒欢的日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