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赶秋:唇枪对舌剑的“文辩”

标签:
文化林赶秋唇枪对舌剑的“文辩”今晚报杂谈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认为,《三国演义》的内容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三国演义》(毛纶、毛宗岗父子修改本,即今之通行本)原题《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原著本),顾名而易见,它的所谓“真”或“事实”有很多就取材自正史《三国志》。例如,“罗本”卷十八之《难张温秦宓论天》、“毛本”第八十六回“难张温秦宓逞天辩”的核心情节便可从《三国志》卷三十八内找到出处(下引其文或据罗本,或据毛本,或据《三国志》)。
话说,魏、蜀前后脚派遣使者入吴,都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若二国连和,共为唇齿,进则可以兼吞天下”,然后各自瓜分一半。最终,蜀汉儒生邓芝不辱使命,引得东吴名士张温自告奋勇,与之同行入川,“以通盟好”。 到了成都,后主、诸葛亮以及文武百官均热情招待,并以厚礼相送,“张温心中自以川中无我等之对手”,酒饮微醺之后,傲慢之意越发显形于色。益州学士秦宓实在看不下去了,遂乘醉入席搅局。张温见状,当然非常不爽,问诸葛亮:“这是谁呀?”孔明答道:“益州学士也。”张温不以为然,直接挑衅秦宓:“您号称学士,不知学了些什么?”秦宓正色而言曰:“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张温笑道:“公既出大言,请即以天为问。” 温问:“天有头乎?”宓曰:“有头。”温曰:“头在何方?”宓曰:“在西方。《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之,头在西方也。”乃眷西顾,出自《诗·大雅·皇矣》,原意是上天眷顾周人,将西方(岐地)赐予他们作为发祥之地。秦宓这个回答,暗含天命在蜀(蜀于天下亦居西方)之意。 接着还有好几轮问答。整个交锋过程中,秦宓语言清朗,答问如流,满座皆惊,张温于是大为“敬服”,不敢再欺蜀中无人。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最早记录了这场唇枪对舌剑的“文辩”,并高度评价秦宓:“专对有余,文藻壮美,可谓一时之才士矣!”作为秦宓、陈寿的西蜀老乡,常璩亦引以为傲,在自己的史学著作《华阳国志》里复述了这场诡问诡答。或许是太过巧妙、太过精彩,晚至罗贯中时,也忍不住要写入小说,而且更为踵事增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