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0日晚,诺贝尔奖官网公布了两位文学奖得主,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成为2018年的文学奖获得者。如此,她也是继1905年的亨里克·显克微支、1924年的弗瓦迪斯瓦夫·莱蒙特、1980年的切·米沃什、1996年的维斯拉瓦·辛波斯卡之后,波兰的第五位获得诺奖的作家。同时,诺奖史上女性作家数量上升到了15位。
诺奖宣布时给予她的授奖词称“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文化边界,自成一派。”这个评价基本与喜爱她的读者阅读感受一致,在21世纪称一位作家的写作是百科全书式,已经与拉伯雷时期的百科全书拥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深处波兰历史与现实中的托卡尔丘克,擅长将民间传说、宗教、史诗、神话和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译者和读者往往被吸引进入她文字中似真似幻反映出的那个具体而微妙的神秘世界。她曾提到自己追求的文学风格是“既易懂而同时又深刻的,既简朴而又饱含哲理,既意味深长而又不沉郁”。
托卡尔丘克获奖虽然引发了遍及世界的意外,但这种意外更多情绪是惊喜,她在接到诺奖评选委员会打来的祝贺电话时,惊讶之余表示这个时刻获得诺奖对自己正在关注的中欧社会危机或许能带来更多希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奖励会给我们一种乐观的感觉”。在英国《卫报》看来,颁奖给托卡尔丘克不仅体现了文学上的选择,也有着文化上的重要意义,如果联系到托卡尔丘克在写作中直面当下的社会危机、生态危机以及政治危机,以及她的作品在波兰享有盛誉但并未受到英语世界的充分重视,那么诺奖选择她作为获奖者无疑回应了这个时代真正需要的声音。美国《纽约时报》结合之前诺奖文学奖评审团所声称今年颁奖将更多考虑文化多样性和性别问题,认为虽然两位获奖者依然都是欧洲作家,但至少文学语言不再是以英语为母语。特别是托卡尔丘克这样一位很早就在文学里歌颂人类以流动促进文化交流的作家,不仅代表了波兰文学的实验性特质,也是对当下全球日益紧张的国际关系给以善意的提醒。
作为一个多次获得波兰最高文学奖尼刻奖以及凭借《云游》(Flights)获得2018年国际布克奖的作家,托卡尔丘克当然也理应是诺奖关注的当代重要作家之一,但以“60后”的年龄跻身诺奖行列的确算得上年轻,尽管她从事写作已30年,在波兰国内享有盛誉,但对于英语世界的读者而言,她的作品翻译速度实在有些慢而少,最新的英译作品是2018年出版的《糜骨之壤》(Drive Your Plow Over the Bones of the Dead),翻译自她2009年的波兰文作品,去年获得国际布克奖的《云游》(Flights)的波兰文版本也早已在2007年出版。她近几年创作的波兰文作品《雅各布书》《怪诞故事集》《华沙教授》(暂译名)等还是因此次获得诺奖而被欧美主流媒体开始介绍。相比英语读者,中文读者这次却有一个好消息,记者获悉,托卡尔丘克的中文作品已由后浪出版公司推出《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明年初推出《云游》(暂译名);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则获得了《糜骨之壤》《怪诞故事集》的版权,也将于明年初推出。
托卡尔丘克在此前的采访中多次提到自己的写作风格来源自几个方面,比如大学时期的心理学教育让她对梦境的延伸有了更多思考,或是童年家园记忆对创作素材提供了基本的支撑,但更特别是她以自己独有的杂糅的方式去理解波兰历史,时间、土地、历史乃至苦难,都在她实验性的文本里得到全新的阅读体验。她喜欢在小说中杂糅进不同的文体,短篇小说、散文、民间故事、圣徒传记,甚至菜谱、笔记,交错呈现。一部分评论者试图用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来归纳她的小说,但她的小说更明显的特征还是心理隐喻和诗化语言,特别是她常常聚焦于微小的个体命运,折射对广阔世界的探索乃至对宇宙天地的哲学式思考。她也曾表示,她习惯于近距离、低角度的观察个体并从他们身上去书写现实与历史,其实还是来自于欧洲文学的传统。在《太古和其他的时间》《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两部小说中,文化寻根同样是她着重想表现的主题,这种寻根并不局限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而是更为流动性的多样性的文化,托卡尔丘克始终相信人类有太多共同性来支撑对话交流,在小说中她说,“我们大家以一种出奇相似和混乱的方式梦见同样的事物”,面对自然世界,人类享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人是风景的转瞬即逝的梦”。
借助文学的力量,托卡尔丘克依然相信可以通过作品为全世界的读者传递这种观念,因而她也多次表达过对翻译的感激,认为是翻译将不同语言汇聚到同一个文学之中,形成微妙的关联。“诺奖效应”必然也会加速推动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得到多语言的译介,让不同文化的读者都能领略到如诺奖官网所言“她以卓越的感受力让小说艺术达到了超乎常人理解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