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玉:通往幸福的曾国藩家教

标签:
情感香玉通往幸福的曾国藩家教文摘报杂谈 |
分类: 自由典藏 |

通往幸福的曾国藩家教
作者:香 玉
来源: 《文摘报》2019年6月29日第4版
http://epaper.gmw.cn/wzb/images/2019-06/29/04/res03_attpic_brief.jpg |
家教书单 《教育规律读本》中国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编 商务印书馆 2019年出版 |
曾国藩在家书中十分关心孩子们的行住坐卧、洒扫应对等生活细节,而不是要他们死读书。他认为这些才是“通往幸福的教育”,是幸福生活的必要条件。
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锄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菜。
尔走路近略重否?说话略钝否?千万留心。
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宜时时省记也。
纪泽儿身体不健,宜常常行动,或坐车至圆明园一二次亦可。
一曰饭后千步,一曰将睡洗脚,一曰胸无恼怒,一曰静坐有常时,一曰习射有常时。
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曾国藩虽然也鼓励孩子们参加科举考试,但更注重培养其修养和品行,如在小儿子纪鸿参加科举考试时,曾国藩嘱咐考前“断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他希望孩子们能读书明理,陶冶性情,以获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
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至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纪泽读书,求兄勤勤讲解,务使怡然以悦,乃为至善。
今年初次下场,或中或不中,无甚关系。榜后即当看《诗经》注疏,以后穷经读史,二者迭进。
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哦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
正因为曾国藩自己对于古书读得通读得透,他才不迂腐、不焦虑、不功利,希望能让孩子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向上之路。
一个人如果没有好习惯,上述一切都是泡影。所以曾国藩在家书和家训中反复唠叨的,是勤、俭、谦、敬这些高频词。还时不时要敲黑板、划重点,加上“至要至要”“至切至切”“千万叮嘱”等提示语强调说明。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漫样子。至要至要!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
家中兄弟子侄,总宜以“勤”“敬”二字为法。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至要至要!
什么样的标准算是勤呢?曾国藩认为,勤字工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
早起是曾国藩家族的祖传家风,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吾父、吾叔皆黎明即起,尔之所知也。”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他不厌其烦地询问:“尔在家常能起早否?诸弟妹早起否?”并要求儿媳也能入乡随俗:“尔既冠授室,当以早起为第一先务。自力行之,亦率新妇力行之。”
关于有恒,曾国藩也多次碎碎念:
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尔读书记性平常,此不足虑。所虑者第一怕无恒……
尔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纪梁读书,每日百二十字,与泽儿正是一样,只要有恒,不必贪多。
每夜认明恒星二三座,不过数月,可毕识也。凡做一事,无论大小难易,皆宜有始有终。
早起和有恒,都是自律的一种,是心智成熟的表现。当然,曾国藩也并非天生自律,他也有过傲慢与偏见,有过浮华与躁动,他曾被人数次唾骂,他曾因兵败羞愧难当,自杀未遂,人生一度跌入谷底,那就是他所谓“打脱牙”之时,但这也恰恰是生命的恩宠时刻。“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迥不相同。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此番大悔大悟,源于他“好汉打脱牙,和血吞”的意志力和多年来饱读诗书尤其是老庄思想的熏陶,这些都内化成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曾国藩“咬定牙根,徐图自强”,“竖起骨头,竭力撑持”,最终实现了“自卑与超越”。曾国藩的伟大在于他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能够终身学习,不断成长。所以,他才能从绝处杀出一条生路,最终走上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柳暗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