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林:各朝历史中的武则天形象

(2019-07-16 12:08:20)
标签:

杂谈

韩林

各朝历史中

武则天形象

文摘报

分类: 自由点击
韩林:各朝历史中的武则天形象


各朝历史中的武则天形象


作者:韩  林  来源:《文摘报》2019年6月29日第7版

  

    唐代以降,武则天的形象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唐五代:本色化的武则天

  武则天是唐代的历史人物,伴随着她在政治领域开始发挥作用,关于她的记录开始增多。这一时期出现了涉及政治文化、宗教文化、神秘文化、性别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类别分野,零星的记录及短篇故事,为后世提供了叙述的蓝本和撰写的起点。这一时期的文献篇幅相对较短,内容相对写实。

  政治才能方面,武则天完善科举,选拔人才,重用人才。对于选拔上来的官吏,委以重任,赏罚分明。此外,她还特别注重发展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和商业等。采取一系列措施,奖励农桑、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轻徭薄役。这些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数量迅速增加。

  情感生活方面,这一时期的历史集中于几个事件的描述。一是关于武则天进宫及与唐太宗的故事;二是武则天与李治的故事;三是武则天与王皇后及萧淑妃的故事;四是关于武则天与薛怀义及张易之、张昌宗等人的故事。这些记录零星分布于史书及野史笔记中,相对客观。

    宋元:异族化的武则天

  宋元是无顾忌地评价武则天的开始。这一时期关于武则天的记录基本上继承了唐五代的写作内容,但在撰写过程中做出了筛选,艺术手法上增加了虚构的内容。

  有宋一代,边疆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南宋偏安一隅,丢失的北方一直是士人的终生耻辱。特殊的政治环境,使士人对政权的正统性一再强调。

  郑思肖(1241-1318)生活于宋末元初,宋亡之后改名思肖,“肖”是繁体字“趙”的组成部分,即思念赵宋的意思。郑思肖曾著《大无工十空经》一卷,“空”字去“工”加“十”为宋,即《大宋经》。郑思肖认为正统应该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黄帝,夏后氏之后;二是必须是天子所封;三是男性统治。他认为“吕后称制八年,武后称制廿一年,牝鸡司晨,俱恶逆事,书法同前;但仍书曰吕后;但武后本非高宗后,其名不正,亦不当以后书之”。

  宋人虽然丢失山河,但还有立足之地,元人则没有这么幸运,所以这种民族感情更加强烈。因处于异族统治之下,元代人不敢公开叫板,故武则天就成了现成的言说对象。

  陆文圭(约1256-1340)是元代文学家,南宋咸淳年间考中乡试,南宋亡国之后,隐居城东,人称“墙东先生”。他有一首诗《戏狄怀英》:“花样精神月样妆,妖魂不以近忠良。如何凰阁平章老,欲事宫中妩媚娘。”怀英是狄仁杰的字,这首诗歌把怀英作为调侃的对象,一个“戏”字体现出作者嘲讽的态度。“妖魂”两字,把武则天视为祸国殃民的妖孽。作者还特意使用“宫中”二字,以示与“朝中”之不同。第一句是说武则天这个妖孽主动接近忠良之臣,第二句则是反问,武则天这样也就罢了,为什么像狄仁杰这样的“忠良”,却要为她做事呢?

    明代:艳情化的武则天

  明代是武则天形象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的武则天形象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欲望的万花筒,虚构的内容占主流,武则天被艳情化倾向明显,从以前偏重于历史记录转向文学创作。

  明代部分小说中的武则天,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在《混唐后传》中,武则天把人们印象中雄才大略的唐太宗迷得七荤八素,不仅如此,又把唐高宗拉了进来。武则天的魅力使胆小的高宗竟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父亲的才人私通。甚至违背父亲遗命,把出家感业寺的武则天再度接回宫,立为皇后。在这些小说中,已经不再用传统道德的外衣掩盖内容上的堕落,恰如鲁迅先生所指出的,晚明小说以叙床笫之事为时尚,“至于末流,则蓄意所写,专在性交,又越常情,如有狂疾……其尤下者,演幼意欲蝶语,而未能文,乃作小书,刊布于世。”

    清代:妖魔化与理想化的武则天

  清代的思想钳制比较严重,武则天这样的“另类”很难令人容忍,所以这一时期人们不遗余力的丑化武则天。在政治上把她塑造成祸水,在生活上编撰出她与面首生下的一个孩子,虽然是人的身体,却长着个驴头。小说家不遗余力地丑化武则天,目的是昭示后来者,像武则天这种“牝鸡司晨”的女人绝没有好下场。

  还有一部分清代小说出现了新的武则天形象,即女性参与社会事务所依赖的理想明君。在古代中国,尤其是明清时期,女性被禁锢在院墙之内,以相夫教子为人生追求。但走出院墙,参与社会事物的意识却很难泯灭。这种思想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出口,便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


               (原载《武则天形象的文化建构及阐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