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唐诗人:多点现实,少点主义

(2019-01-31 21:31:57)
标签:

文学

唐诗人

多点现实少点主义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唐诗人:多点现实,少点主义
唐诗人:多点现实,少点主义

多点现实,少点主义


作者:唐诗人  原载:《文学报》2019年1月31日第4版、第5版

http://wxb.whb.cn/images/2019-01/31/4/40131_p22_b.jpg

唐诗人:生于1989年,暨南大学博士后,青年评论家。


我们更应该强调回到当下、重视活在当下的感觉,这是清醒地去认知自己、省察自己、批判自己。

这几年的文学界,都在恍恍惚惚地过着纪念的日子。纪念之外,文学界这几年也在热热闹闹地催生着一个比一个年轻的青年作家,“80后”“90后”“00后”,以年轻为卖点,似乎谁年轻谁最有希望。编辑们、评论家们,包括书商们,都睁大眼睛去寻觅文学种子,目光中无不闪烁着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为此,我们在纷繁的期望之文中也看到当前文学是一派生机。

我不是反对这些纪念,当代文学太需要纪念了;我当然也不否认我们需要推年轻作家,当代文学也急需新鲜血液。可是,我们这么乐观这么积极真的能促成文学高峰吗?纪念和寻觅,不应该是增添喧嚣,而应该是反省和回到文学本身,去重拾关于文学的基本常识。今天我们关于文学的判断,不缺高蹈的肯定,更不缺激烈的否定,只是一些关于文学的基本常识,被热闹的文学场冲击得一塌糊涂。

什么是关于文学的常识?我以为最核心的是要相信文学不是供于评奖的文学,而是供人阅读的文学。回到阅读本身,我们对于当代、当前文学的理解,肯定不至于是肯定和否定两边倒。我们会从很多作品中读到令人欣喜的东西,收获感动与启发,同时我们也必然会有所不满,阅读过程中我们会自觉地将所阅读的作品与我们阅读过的经典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差异与差距。然而,今天,我们的各种纪念和寻觅,似乎遗忘了阅读感受这一基础性问题,而舍本逐末地争论一些非文学问题。

从感受出发,我们或许会遭遇一个很严肃的困惑,就是我们读今天的作品,不光是青年作家的,还有老一辈作家、包括著名作家的新作,基本都感觉不到惊喜感与振奋感。我曾经写过文章,认为这或许是我们这些评论家的问题,因为我们有着过于陈旧的审美眼光,传统的文学教育固化了我们的文学思维,为此发现不了新作品中的新元素。这当然是一面,但最重要的那面,还是作品本身出现了问题。这也就是今天很多人说的,为何青年作家的创作显得如此暮气沉沉?为什么我们的新作家创造不出文学新人?这个问题或许是潜伏在我们的文学纪念和新人寻觅行动背后的最大困惑。

这个困惑必然不是一个答案能解释清楚,它关联着很多方面,但我以为,我们也没必要把它想得太复杂,它依然是个回到基本常识的问题。我们对当前文学的评价,要回到阅读本身,从感受开始言说,而不是从理念开始争论;而对于作家创作而言,其实也是回到基本的生活感受中去,而不是将自己落入何种主义、某种高大上的理念当中。索尔·贝娄说:“小说家还是最好相信自己对生活的感觉,少一些宏大的野心。这样更有可能讲出真理。”文学的真理不在于作家掌握了何种理念,而在于作家对于自己生活于其中的日常世界有何种感觉,这些感觉是否足够敏锐地洞察了我们的生活真相和时代真相。

多点现实,少点主义,这是我一直秉持的关于文学创作的基本态度。任何一种“主义化”的文学,它的美学魅力和思想魅力都会迅速衰竭。“主义化”写作就是观念化写作,文学创作一旦观念化,它就变得不真,进入经验的重复和观念的抄袭状态。“真”是文学最要紧的品质,不真,就无以谈其他。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很多讲“主义”的写作,它们最终导致的是文学创作离真正的现实愈来愈远,这是文学的灾难。今天,我们的文学似乎又遇到了这样的阶段,而且往往是作家自身、评论家们自行在追求着“主义化”写作。

但我们也知道,“真”在今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并不是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于是写下什么就必定属于真。于是关于什么是“真”,什么是“现实”,又出现了很多“主义”,这似乎是个死循环。

文学史上的每一种“主义”,最开始崛起时都是因为它们能够真正把握住当时的真正现实。就如现代主义写作,它之所以要与此前的现实主义写作区别开来,是因为现实主义已经无法表达现代作家所感受到的生活现实。现代主义所要把握的真实,是心理的、感受上的真实,这同现代作家当时的城市生活感受是相贴合的。为此,即便“主义”和“现实”之间有对应性,但这是针对过去的“主义”和曾经的“现实”而言的,今天要面对的,是当前的作家对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下的现实有何种真实感受。

对感受的忠实,就是对写作的当下性的强调。突出“当下性”,意思是我们需要面对当下而写作。当下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现实?为了理解当下,我们或许又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各种主义、话语的解释,比如是现代的、后现代的现实,或者是后工业、后人类时代的现实。如果相信这些话语理论,我们的创作,必然又回到遵循既有话语秩序的“主义化”写作状态。对于这些主义、话语观念,不管它们多么前沿、如何时髦,对于作家而言,其实都是过时的,是要作家通过自己的现实感受去摆脱、甚至去颠覆的。

不要以往的、既有的各种主义、话语,那我们的青年作家能够创造出新的贴合当下现实感的主义、话语吗?这似乎又是很渺茫的。难以创造新的“主义”,我们又如何树立起新的文学旗帜?今天我们的文学创作,其实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文学界的,也是思想界的,困境的背后,却是历史性的。我们经常说,今天的哲学已死,只剩下哲学史,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构成不了关联。

正因为此,我们更应该强调回到当下、重视活在当下的感觉,这是清醒地去认知自己、省察自己、批判自己。回到当下,不是去体验或观察何种他人的、别处的生活,而是去思考你每一天都在过活着的生活是怎么回事。对我们自身生活的彻底思考,并不是一个排除他人的孤立事件,它必然会链接到一种比个体的生活更广大的普遍性的生活。只是思考的立足点必然是作家自身的活着感,作家要有从自己作为这个时代的活生生个体身上去发现我们这个时代的能力。回想鲁迅先生的创作,哪一篇离开了自己的生存感觉?不管是侧重于批判社会的《呐喊》,还是明显自我审判分量更重的《彷徨》《野草》,都有鲁迅先生自己的身影,也都是他对时代、对历史的深刻洞察。

当然,话说回来,我也经常性地被当下的一些文学作品感动,在这些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中,我感受到还有很多与我同样悲观但依然在坚守着生活尊严的个体。或许,我们所需要的当下文学,正是在这一点上,还在生发着它的基本价值。

 

 

上 海 报 业 集 团      版 权 所 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