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588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宁肯:二十七个问题

(2018-12-09 22:02:45)
标签:

文学

宁肯

二十七个问题

文学报

分类: 自由典藏
宁肯:二十七个问题



二十七个问题

 


作者:宁   肯   原载:《青年报》2018年12月9日第A5版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18-12/09/A05/res03_attpic_brief.jpg

    宁肯肖像  陈婉清/绘

 

 

抚摸词语

词不是僵化的,本身是个活物,不仅仅表达所想自身需要抚摸、呵护。一番呵护,低语,词语便会伸腿摆头,呼之欲出,扣上个帽子就像站起的少年。所以对待词语不仅是用,还要安抚,拍拍头,刮一下鼻子,揪揪耳朵,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东西,甚至另一个你。

经验之骨头

经验不全是肉,有时是一块骨头。把骨头啃好,啃得有滋有味,啃得细致确切,啃得疱丁解牛,那才叫真功夫。童年,甚至更早的经验,缥缈不确切,但有味,它们是经验中的骨头。啃好了会成为真品,啃不好会到处齿痕。修改就是把齿痕去掉,啃而无痕。

普通事物

写普通事物不能普通地写。相反,神奇的事倒应普通地写,随意提起。比如写沙漠可以这样开始:我坐在沙漠上闭目养神。

逻辑的边缘

每一句话都是不完全的,周围,前后左右还纠结着许多意思,而写作的倾向是将它一齐说出。但这又是不可能的,于是有了逻辑,秩序,先后。可待逻辑与秩序建立起来后,你发现你最初最想说的被挤到了最边缘,淹在逻辑里,变得无足轻重。这时就要打破逻辑,直取核心,这也是为什么要修改的道理。

感觉

在对感觉的戡探中呈现思想,排列词语,发现秘密。清晰的思想或意思往往是表层的或公共的,只有深入到晦暗的感觉深处,才会发现思想般的星星,星星般的思想。那儿有许多你个人的星星,那是你之所在。

去蔽

去蔽——越是隐蔽的经验,越需要准确。而这准确又往往是独特的,依赖个人去发现——这也是准确不易被发现的原因。准确与个体发现有着不解之缘,而个体的千差万别正是准确的不可穷尽之源。准确(个体的)的经验一旦被发现,就会变成公共的。如果变不成公共的,也就谈不上经验。一些奇闻异事,一些所谓的“现象”,之所以不被接受,就是因为谈不上“经验”。凡经验都有公共性,但又必须是个体发现的。

通顺,永远是个问题

通顺,永远是个问题,是最日常的,最基本的,又是最终的问题。总是在通顺上花大量功夫,这让自己时常感到自己很笨:怎么写了这么多年连通顺还没解决?对于举重若轻的人似乎通顺从来不是问题,一气呵成,十分流畅。对于举轻若重的人情况正相反,通顺总是问题。这就如铺设高速公路与挖邃道的区别,前者可一气呵成,后者呢吭吃吭的遁构,在黑暗中前行。遁构的通顺与地面的通顺当然不同。

突然,无意义

突然,一种对自己,也是对生命,甚至世界的否定感,无意义。虽然只是片刻,接下来会继续惯常,甚至挥汗如雨操劳,但那道瞬间的伤口永远存在,难以愈合。时而那伤口会像闪电照亮自己,会停顿一下。不是具体否定什么,而是根本性的。然而,根本并不能取代所有的具体,因此,事实上,对没有闪电的人,闪电才是重要的。

空间叙事

空间是生活,时间是故事,时间是统摄性的。在我看来,时间是为空间服务的,而不是相反:空间为时间服务。空间是分析性的,亦是古典小说与现代小说的分野。作为古典的时间艺术,即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故事,这时空间也是随着时间展开而展开。然而现代小说更强调空间,往往通过空间的转换、调度、拆解,打破时间线性结构,进而构成生活的立体结构。立体结构比线性结构更能真实地表现生活,而线性则常常扭曲或简化了生活,进而也奴役了小说。

隶书是道家

隶书蚕头燕尾,朴拙劲秀,仙风道骨,深含黄老,特别是曹全碑更可说完全是道家的字,那种瘦长飘逸、长袖善舞,活脱就是中国。这些都是潜在东西,当时完全不懂,也用不着懂,只是在1970年看到就够了,惊异就够了。然后摸着黑儿临,像镜子一样照,反复照,潜移默化进入古中国。

洞穿感觉

深入到内心,洞穿感觉,就是到了事物的下面。在这个意义上,写作是地下工作者,写作不是在明处而是在暗处。平庸的写作通常是地上工作者,这方面特别容易表现在散文、随笔或言说这类文体上。小说因为还有人物、故事依托要好一些,依托语言的散文无可依托,散文如果不是地下工作者就像没穿衣裳一样。

耐心与写作才能

耐心是最重要的写作才能,一再的一再的端详,改,让感觉饱满并且均衡有序,如河流中的沙洲、沙洲中的河流,自然,井然,这都需要耐心。有些人的才能表现在河流源头,像诗人。有些人表现在中流,大河滔滔,有些人则表现在入海,河网密布,沙洲纵流,浩浩汤汤,一种最具耐心的结果。

残碑,旧字的味道

端详残碑,旧字,如人之内心镜像一种。仿佛在字中照见自己,事实上遥不可及。你不可能写出残碑旧字的味道,任何人也不可能写出,因为这是时间的味道。

深度是一种形式

深度是一种形式,精神投射能力又决定着深度。语言不是表层,不是带皮的事物,但写起来却常带皮。写作,某种意义就是去掉语言的皮,直接就是肉——事物本身,这就是深度。精神投射包含了去皮,去形式。事物都有形式,不是你不讲形式就不存在形式,不讲形式是被形式最深的奴役。

许多东西都在语言缝隙里

许多东西都在语言的缝隙里。这些缝隙很容易忽略,因为语言特别是口语通常是流动的,惯口的,且被主要意思(表面意思)统摄——所谓快速写作就是这样。讲故事,这样写没问题,若讲精神,讲心理、讲微妙,准确,语言流是绝对不行的,因为这些恰在语言流的缝隙中,必须停下,深入,重建语言秩序。

次序与跳跃

次序是写作的基本问题,永远的,随时的问题。跳跃打破次序,或是建立另一种次序。通常严谨,清晰,朴素,客观,都是次序带来的。但适时地跳跃一下再回到次序,是任何事物的规律,不光音乐的规律。从另一方面看事实上次序也包含了跳跃,由快速跳跃带来的次序感,也是很神奇的。

缺省

缺省,断,或缺口,不周延,也是行文一种。也就是说对于太熟悉的事物,惯常的事物,不要说得那么完整,周到,要留一些断和缺口。这样,熟悉的事物就会产生陌生感。这也是《尤利西斯》的观念,没比这部小说更日常,但它拆除了叙述的脚手架,即起承转合、逻辑与关联,充满了断又非常日常,让熟悉变得陌生。

语言学转向

语言不仅是工具,也是基因,文明的编码,很多东西都沉淀在语言里,是到了我们的语言学转向的时候了。

泉水

停留,尽可能的停留,当感到笔端有重要意味,却又一时说不出,一定要停下来。这种停类似修行,参,悟,等待语言慢慢渗出,一如泉水渗出。在这个意义上,意味如一口干井,它出现了就一定会有水渗出。但是需要等待,停下。如果匆忙而去,养成习惯,你会丢下很多东西。相反,在等待中泉水一旦渗透出你会收获许多自己。

叙事是历史家的事

心理产生记忆,当两者不可分的时候,就是既原汁又准确的经验。这是最散文的,但却往往是散文家无力追寻的。这是最小说的,但在我们的小说中也同样较少看到这种“人”的最细微的原汁的东西。某种意义叙事是历史家的事,心理才是小说家甚至散文家的事。

自己的河

人有时候是要过自己的河的,不知道怎么就到这岸。

散文腔

在散文中去掉散文腔,至关重要。小说也有小说腔,但不如散文明显。去腔就是去掉一切既定的常用的语态、语式、成语,包括起承转合的常用词,甚至时态。不可能全去掉,但尽可能,这样下来会有不同。

艺术家的眼睛

一种风格就是一种眼睛,一个诗人,一个画家,都是提供一种眼睛的人,借助他们的眼睛我们才能“看”到某些事物。具象不必说,抽象也如此。

还原能力

小说有一种还原能力,这是散文无论如何也无法相比的。但如果散文有意识地与小说较量一下,会使散文有所不同。还原不仅是细节的或细致的,更是心理的,散文的细与小说的细最大不同在于小说的细是心理,心理源自人物。散文的细是作者的细,是发散的。意识到这点,散文亦可与小说一较,仍会有所不同。

诗意即准确

诗意即准确,放大的准确,飞翔的准确,创造性的准确。一旦离开准确,诗意什么都不是,是一堆毛病,干净的垃圾。垃圾有时很干净,但仍是垃圾,或分了类的垃圾。诗是去蔽,剥离,提取,构成,但有人将诗人剥离的部分当成诗意,有人发出赞美也是用剥离部分。

公共性与个人色彩

没有什么是不能叙述的,许多时候力量体现在不能叙述之叙述上,比如会议,超市,商场,购物,公共场所,公园,小商品市场,诸如此类,它们的规定性很强,人们又如此烂熟,你怎么能叙述得既有公共性又有个人色彩?它们排斥个人化,你如何战胜这排斥?但一旦战胜力量反而毕现。

书面语是视觉的

口语与书面语不同在于,前者是声音的,后者是视觉的。写时是声音的,落纸面上是视觉的。变成视觉的就该把有些声音去掉,比如:“一切对我来说都有些不同”,声音是这样,没问题,落成文字就该把“来说”去掉,变成“一切对我都有些不同”。视觉比声音快,所以要简,净,“来说”就显得多余,赘。因此,修改往往是声音与视觉的谈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