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艳丽王晓冰:只留经典在人间

(2018-11-17 09:49:52)
标签:

文学

杨艳丽王晓冰

只留经典在人间

《儒侠金庸传》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杨艳丽王晓冰:只留经典在人间

只留经典在人间


作者:杨艳丽  王晓冰   原载:《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8年11月16日第7版

   

http://data.chinaxwcb.com/epaper2018/UploadFiles_1612/201811/2018111609491659.jpg



    “湖州的南浔是我这一生很想来看看、走走的地方,一是因为这里离我故乡——海宁硖石很近,我从小就听家里人讲江南古镇南浔的人文历史故事。二是我的《鹿鼎记》一开首就写到了南浔,但我在写此书时,也从未曾到过这里,这次我抽在浙大任教之余,特地来此寻根。”

                                                              ——摘自《儒侠金庸传》

    

    传记作者之于传主,都是想办法走近传主,希望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样才能写出真实的传主。但有时作者不免会陷入误区,对传主或仰视或俯视,情感文字往往被传主牵制,或者被传主的某件事的舆论所左右,去辩驳、附和,尤其选择写金庸这样的“大侠”,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一举一动都引发关注,作者一不小心就会被他的“侠气”裹挟,失去冷静客观的立场。

    《儒侠金庸传》(华文出版社)的作者张智建,因年龄、阅历以及自身的文化学者的身份,避开了这些误区,他因为曾经近距离接触金庸,更是出于对金庸作品的热爱,才能让自己很自然地试图进入金庸内心,不卑不亢,娓娓道来。

    比如写到评论家对金庸的各种赞美,其中自然不乏溢美之词,作者也觉得有些言过其实,并没有一味附和;对金庸受聘浙江大学,并最终辞职,作者也是尽量多角度地进行理性分析,而不是简单下结论。但有时作者又有强烈的“在场”感,似乎和金庸并肩出现,深味他心底的无奈与复杂。在香港“文人办报赚钱不简单”,作者能将个体放在长时段的历史场域中观察、定位。

    《儒侠金庸传》力争“事信而不诞”,以翔实的史料为叙述基础。内容上以1949年为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叙家世背景、求学时代的遭遇、抗日战争期间的艰苦卓绝,下篇叙述报业生涯、武侠世界的建构、为国事进言奔波及学者理想的求索。上篇的种种际遇,我们似乎都能在下篇中找到回应,正如作者所言,“命运之线”一直操控着金庸的一生。与之相始终的是,赓续儒家志业的执念与对故乡的留恋回味。上篇中赓续儒家志业的执念,在下篇中,除了表现为建构“为国为民”的侠义世界,在现实中表现为办报、讲学授课等。而对故乡的留恋则体现于江浙文化的影响、江浙文化历史积淀深厚,作者同样成长于江浙文化的氛围之中,他敏锐地捕捉到江浙文化回荡在金庸作品中的丝丝缕缕,作者也曾陪同金庸回乡探访,现场感受到金庸的故园情深。

    本书难能可贵的是,金庸曾回乡探访,为封笔之作《鹿鼎记》到湖州寻根,作者作为陪同人员近距离感受到了金庸宽厚长者的风姿,书中的部分章节文字细致再现了日常情境下金庸的真实情态,而不是在或万众瞩目或庄严肃穆的特殊场景里的“教授”“董事长”“院长”,乃至“金大侠”。正是这些日常的真实生活的平凡瞬间,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可以靠近的金庸,有温度的金庸。

    金庸,终其一生,看似放弃了历代相传的“儒家志业”,实际上以另一种方式继承下来,并融入了“侠之大者”的风骨境界,功成身退,也就是这本《儒侠金庸传》所要向读者展开的“侠之大者,为儒为侠”的金庸的人生经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