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整整三十年了,可是他的经典作品却从未离开。《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作品的一次又一次阅读,让李辉和其他读者一样,仿佛总能感受到先生在用他那温暖的目光注视着他的读者。而在李辉眼中,沈从文是平和与不安分的。
李辉的访谈,通过交流对话还原历史情境,借助文学作品还原文学创作。这样的还原是困难的,其困难在于语境是浩瀚无边的、错综复杂的,对于具体分析来说是缺乏操作性的。而为了突破这一困难,李辉走亲访友,博览群书,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沈从文的机会,踏踏实实去考证这位可爱老人的平和一面。因此,对于沈从文的平和,李辉在《平和,或者不安分》一文中意味深长地写道:“那是一个默默无闻地承受命运的压力,没有刚劲,没有锋芒的平和文人。他的人生,似乎一直就是甘于寂寞地度过,不过问文学创作以外的一切,不计较世界和人际间的是是非非。”
切实的访谈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它不可能排除被采访者主观情绪的干扰,同时也不可能排除采访者自身的情感误导。因而,不管运用什么原理或是方法,都要在面对面的交流或是文献资源的筛选时表现得十分警惕。在这方面,李辉显示出了记者独有的专业性。首先,被采访者本身的遮蔽性,尽管出自他口,也是片面的。于是,除了与沈从文面对面的谈话,李辉还与张兆和聊天,听巴金谈沈从文,听汪曾祺谈沈从文。从不同的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对一个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再认识。这一点,在观照“平和”时,李辉做得非常出色。
在李辉笔下,不安分指的是在沈从文的性情中,有一个自由飞翔的精灵。的确,在沈从文活跃于文坛的那些日子里,他好像从未平和过。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文坛,激愤可以更好地激发创作。只有不安于在别人之下沉默,才能更好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不平和,不安分,让沈从文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常常以文学论争的诱发者身份出现。“在他的眼中,没有尊贵之分,没有壁垒之分,他只是按照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即他的文学观来议论文坛。”
沈从文的不安分,还在于他从文学转入文物领域后,演绎了一个如何在困境中发挥创造力的故事。沈从文自己曾说,“接近人生时我永远是个艺术家的感情,却绝不是所谓道德君子的感情”。或许,这应该是对“不安分”最好的注解。
平和与不安分,造就了“最后一个烂漫派”沈从文;“挤一挤那才有意思”,将“平和”与“不安分”挤在一起,李辉透过他的文字,让我们发现了那些存在于沈从文天性中的朴实、天真、自由和轻松,一种流逝已久的感觉。
(《平和与不安分:我眼中的沈从文》李辉/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5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