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马忠:泥沙俱下的诗歌“繁荣”

(2018-10-21 15:48:38)
标签:

文学

马忠

泥沙俱下

诗歌“繁荣”

羊城晚报

分类: 自由典藏
马忠:泥沙俱下的诗歌“繁荣”

泥沙俱下的诗歌“繁荣”


                              
                              作者:马   忠    原载:《羊城晚报》2018年10月21日第A6 


诗歌也许迎来了它空前繁荣的时代,但也充斥着不容忽视的虚假。主要是遍地诗人,数量众多,泥沙俱下,究竟有多少堪称真正的诗人和佳作呢?

我相信,冷观诗坛的人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不少缺乏真情实感、没有诗味只有分行的文字,却被一些评论家说成是好诗。到底是评论家水平太高,还是读者不懂得欣赏呢?为什么会出现“写得差,评得好”的现象?

除了拿着红包的虚假吹捧逾越了批评底线,打造作品研讨会的团伙化行为之外,过度解读和随意发挥,也是导致诗歌评论多华而不实之词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诗评家张德明认为,从阐释学的角度说,诗歌文本的意义是被建构起来的。有效的诗歌文本阐释,就是具有建构功能的美学阐释。但前提必须站在公正和严格的审美立场上。在文本解读中,对批评对象的过度溢美和胡乱砍伐,都是对解读伦理学的一种违逆。

真正严肃的批评必须是个性化的,认真负责的。一个有良知的评论家,应该对读者负责,对文学发展负责,说得崇高一点,也是对文学史负责。我们现在每年发表、出版的诗歌作品数量最低也应该是以万来计,读者怎么可以有能力去选择数以万计的作品?我们需要用标靶精准的评论去告诉他们,什么样的作品是应该推崇的,哪一部作品是应该去读的,这就要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化的标靶精准的诗歌批评。

任何批评都不能离开文本进行,尤其是那些有争议的作品。诗歌评论恐怕还是应该强调科学性,多一点“文本”,少一点“我本”,自以为是与牵强附会,千万要不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