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是听讲,而是对话
作者:
何 帆
原载:《解放日报》2018年10月20日第7版
有的朋友问我:你怎么读书读得这么快呢?
这个问题问错了。读书快慢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的读书风格不一样,习惯不一样,读的书难易程度不一样,所以速度自然有快有慢。盲目追求读书的速度,往往欲速则不达。著名电影导演伍迪·艾伦曾经讲过一个笑话:他去上了个速读班,学会了10分钟内读完《安娜·卡列尼娜》,别人问他:都有什么收获啊?他说:我知道这是一本关于俄国人的书。
唐朝诗人裴迪的诗句说:“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我们可能读书快,也可能读书慢,可能读得多,也可能读得少,可能读得广,也可能读得精,都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有所感动,有所触动,才不枉此行。
读书的秘诀在于,要学会“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
什么是“我注六经”?你读书就是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你读完了一本书也只是给别人的思想做了注释。什么叫“六经注我”?就是在读书的时候要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的思想,万物齐备于我,陶冶出来自己的眼光,修炼出来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想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放弃“拜书教”。大多数读者没有自己写过书,因此本能地会对写书的人心存敬畏。我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诉你,写书其实就是个体力活,而且是个遗憾的艺术,没有一本书是完美的、毫无错误的。你一定要把自己放在和作者平起平坐的地位。一本书的意义,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读书不是听讲,而是对话。
职业读书选手和业余读书选手的区别在哪里?在于能否忍受枯燥。读书似乎是一件很优雅的事情:你在午后暖暖的阳光里信手翻开一本新书,旁边还有一杯香茶。职业读书选手不是这样读书的。职业读书选手就像是矿工在地下挖煤,挖不出煤,就不能出矿井。你要逼着自己去思考,去和作者争论,做笔记,写书评。不动笔墨不读书,空闲时间必读书,这才是职业读书选手。
读书这件事,其实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读书有点像跑步。乍看跑步没有什么诀窍,无非就是撒开脚丫子跑呗。但热爱跑步的朋友会告诉你,跑步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姿势不对,训练的方式不对,很可能反受其害,把自己跑伤。在很多人看来,跑步是最枯燥的运动,但是热爱跑步的朋友还会告诉你,跑步是会上瘾的。读书也是一样的,看起来简单,却有诀窍;看起来枯燥,却容易上瘾。
收在这本文集里的,是我在过去几年写的一些书评,还有几篇其他的随笔。这本书的主题看似分散,其实殊途同归。因为,我们读书,不过是在更有意识地寻根,更主动、积极地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只要我们找到自己的“部落”,部落成员之间能够互相信任,外边的世界再纷繁,你的内心都会趋于平静。我希望,我和我的读者一起,能够坚守一个小小的有价值观的“部落”。
(《猜测和偏见:何帆阅读笔记》
何帆 著
中信出版集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