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达: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

分类: 自由典藏 |

雷
达: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
http://epaper.gmw.cn/wzb/images/2018-04/05/06/res03_attpic_brief.jpg |
|
2018年3月31日下午,中国小说学会会长、评论家、散文家雷达因肺纤维化病突发,在北京垂杨柳医院去世。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评价说,“除了雷达,我们很难找到这样一位批评家,他的批评生涯几乎贯穿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末直到现在的发展历程。而且在这三十多年来,雷达始终是处在中国文学创作的前沿,始终引领新时期文学批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的发展,始终处于中国文学漩涡之中心的位置。”
雷达,原名雷达学,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著有论文集《民族灵魂的重铸》《思潮与文体》《重建文学的审美精神》等十五部,散文集《缩略时代》《雷达散文》《皋兰夜语》《黄河远上》等多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以下是《中华读书报》对雷达的最后一次专访。
记者:《费家营》《梦回祁连》《黄河远上》等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很高的点击率。您的散文吸引网友的秘诀是什么?
雷达: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客观、冷峻、质朴、丰腴之外,如何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写的有些东西太久远了,年轻人未免隔膜,怎样引起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并不久远,而且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血脉相关,是个问题。
记者:您的作品靠什么吸引人,打动人?
雷达:“真”是第一感受,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但是,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
记不起哪位哲人说过,不管是多么大的人物,或者多么小的人物,多么尊贵的人物,或者多么卑微的人物,只要他负载的信息有足够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具备了使用散文这一形式的条件,把它们记述下来就是宝贵的。灵魂的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鲜活、更耐久。
记者:你受过哪些作家的影响?你在处理题材时有何心得?
雷达:我受影响的著作不少,但受影响最大的应是《朝花夕拾》。那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民间记忆,个人化记忆的价值在今天已是无庸置疑,但我不太主张过于纯粹的个人化记忆,面太窄,易陷入一己的悲欢,圈子划得太小,意义亦会受限。个人记忆和时代风雨裹挟在一起,无形中成为风俗史、心灵史的一种表达,才会走向深厚。
如何做到既带有自传色彩,但又不是刻板的自传,而具有散文的广延性,抒情性,联想性,是值得思考的。
记者:您曾在《我的散文观》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而非“呆文”。您如何理解“活文”?
雷达:我确实说过,喜欢“活文”,不喜欢“呆文”的话。比如,一度文化散文成风,余秋雨早期的一些文章,有开创性,走在前面。但后来忽然很多,有的看上去很渊博,什么都知道,不少是临时从网上书上查的,但罗列太多,掉书袋,性灵就不见了,便“呆”了。还有,中国散文的叙事记人,有极深厚传统,弄不好它会变成一种模式的重压,也容易“呆”。“活文”首先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包含细腻复杂的人性之困和情感矛盾,这种境界和格局,与作家的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有关,更与作家的情怀有关。我很看重一篇文章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