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河:画从黄河来

标签:
文化黄河画从黄河来昭通日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作者: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
原载:《昭通日报》2018年1月28日第3版
黄河的山水画,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大气磅礴、气势恢宏。
走进黄河的工作室,四周全是画板,中间一张长长的画桌上,也摆放着一幅幅画完或即将画完的作品。在空气中,我似乎感受到了那些艺术的氛围和创作的灵感,就像互相集结的小分子运动一样,在黄河的工作室中慢慢聚拢,然后一个闪光,让这些灵感成为黄河每次画作的创作冲动。
画画是生命的重生
或许人生只有穷尽,才能迎来再生的光芒。
38岁那一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黄河几乎已无回天之力。病退回家休养中,黄河唯一能做的就是画画,期望在画画中放松身心,以减缓病痛的煎熬。于是,他每天铺开笔墨纸砚,大量的临摹《介子园画谱》,他心无旁骛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画作之中。笔墨抒情,来寄托对生活的向往,在专注地作画中,黄河找到了新生的力量,病痛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正如他所说的,艺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
生命之光再次被点燃,黄河更加珍惜重生的时光。病痛消失后,他每年都要出去写生。从老家威信县每个乡镇开始,到昭通市各县区,再到贵州、广西、山东、山西等各省市去写生、去创作。在黄河的心中,没有舟车劳顿,没有风餐雨宿,只有时不我待,只有星月兼程。他太需要把生于斯养于斯的故土和祖国的大好河川,以自己的画笔铭记下来了。
长期在外写生,需要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黄河是昭通画家群中,较早走入市场的一位。书画市场的江湖,需要胆魄、需要眼光,更需要实力。优胜劣汰,要生存下去,唯有勤奋加拼博。幸而书画的江湖,磨炼了黄河的笔墨、技法以及作画的速度。这段生活对黄河来说,其实是交学费,一个真真实实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社会大学,让黄河浴火重生了。
黄河说,自己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幸而有良师益友的引导。尽管,黄河在整个人生的创作中,也走了一些弯路,浪费了不少光阴。但他认为,弯路也是艺术的沉淀,学画画不要有明确的门派观念,有用的就学,哪怕是一根线条,一次用笔,也可以或多或少的吸取其他画派的优点。日积月累后,各画风会在自己的画作中自然不自然地融会贯通,这样在千笔万线之后终于成就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既有前人的影子,又有自己的风格,同时要让自己的长处优于别人,否则画得再好,都只是别人的影子。
五十年的坚持不懈
画画,是黄河五十年来坚持做的一件事情。
今年58岁的黄河,从六七岁时就开始学画素描。一开始,画画并不是黄河认为可以作为职业的事情,他只是把画画当成兴趣的培养和艺术的熏陶。十多岁的时候,黄河拜吴希龄老师为师,一直在吴老师的传授下学习山水画。
自幼,黄河就被山水画的笔与墨、浓与淡之间相辅相生的巧妙结构所吸引,被山水画中虚与实、形与意的和谐互动所陶醉。也正是这种吸引,慢慢地让黄河选准了把山水作为自己作画的主题,他想尽情地在笔墨之间,豪迈地挥洒自己对于磅礴大气的华夏山川的一种深深痴爱。
传统的山水画技巧,在黄河几十年的学习下,完全了熟于心。吴老师的传授,又似乎局限在传承上,没有更多的创新,笔法太苍凉,已完全不能很好的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特征。单一的画风已然让黄河有了想打破固有模式的想法,他想寻找一种在传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和技巧下,又能与时代的精神风貌相完美结合的画风。
五十岁前后,黄河开始醉心学习黄宾虹、黄格胜、满维起等大师的画风。满维起的画擅长于西南苗、侗少数民族地区风光的描绘。繁密的空间构图和小青绿的写意画法,在传统山水画语言中是很少见到的,给人以极大的视觉新鲜感。成长生活在威信县的黄河,生活的地域与满维起绘画中苗寨、侗乡有着天然的接近和相似,使得黄河极快地接受满维起的绘画风格,并被这样的风格所深深感染和启迪。黄河的山水画风格,打上了满氏画风深深的烙印。
一度时间,黄河觉得自己已和大师走得很近,画得很像了,然而,随着研习的深入,这样的相似已不是黄河所要追求的境界了。著名画家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画家,不应该是照相机,不是谁的复制,而是要有自己创造的新,才能有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升华的艺术空间。如果,黄河只想局限在某派某人的画风中,如果他沿着满氏这条路走下去,他也可能得心应手,做出一番成绩。但是,黄河却在54岁之后,来了一个毅然决然的转身,放弃已成熟的画风。黄河,开始远走广西,拜黄格胜及漓江画派的一帮老师为师。漓江画派是当代中国最活跃的绘画流派之一。漓江画派以表现时代风貌为宗旨,以传统中国画为主题,擅长对景写生及创作大幅乃至巨幅作品,其小品亦精到典雅,极富特色。漓江画派的风格让黄河更加的喜爱,它表现的漓江山水、苗族侗族民居,用色清雅,从不浓墨重彩,这让黄河像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知音一样兴奋和欣喜。
远离故土,远离应酬,远离繁嚣。在广西两年的潜心研究,黄河与大师的近距离接触,与同门师友的相互切磋,使得黄河画风大变,从漓江画派中脱颖而出。黄河的画作,善于全景式地表现自然风光的大美。画面大开大合、雄润清朗、气魄宏大,予人以大气磅礴之感,生肃然起敬之心。
倾情描绘乌蒙民居
漓江画派,决定了黄河画风的最后走向。
先山水后民居,是黄河画风转变的一个过程。黄河把漓江画派表现漓江秀美风光的风格,运用在表现乌蒙山的粗犷上,用绘画的语言来表现民居,是一个极其大胆的尝试。
黄河对乌蒙山这块土地,有着一种深入骨髓的亲近感和特殊的情怀,他在作品中表现的大山大水都是和乌蒙山相关联的。同时,黄河对这块土地上逐渐消失的少数民族民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山寨民居成为了他近年来最主要的创作主题。纵观黄河民居系列作品中,那种素雅宁静的气质,不但有技法,还有自身的独特风格,这就是他画作的价值所在。
黄河有个梦想,他想在六十岁以前把最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独具特色的民居,以绘画的形式保留下来,甚至想把这些逐渐消失的民居抢救性地画完,想为今后的创作提供源泉,也想保存一份中国民居建筑的记忆。黄河从滇东北到滇西、滇南,从漓江到湘西、闽南、江南等多地,画苗寨、吊脚楼、土掌房,画石板房、土楼、园林、徽派民居等等,他以民居作画已有五六年了。
中国画,分为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若干人数众多的流派,个人只是沧海一粟,想要突出亮点太难了。民居,更多时候在山水画中只是一个点景,不是最主要的创作题材。以民居作画的人并不多,能有建树的更是凤毛麟角。民居,作为乡村形象的表征,可能是体现农村时代精神气质的最佳题材之一。黄河以民居为主、以民居为形、以民居为山来创作,这是难能可贵的。
将艺术直接投射进自己日常生活的状态,大概是艺术家和普通人在生活状态上的最大区别。这种投入的状态,对黄河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黄河觉得每一种民居的绘画,就是要变换一种笔墨技巧,就是要挑战自己固有的绘画风格。一直以来,他凭借着自己的审美偏好和直觉进行创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画作民居,这种兼工带写的创作风格,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耗时的精细活,其创作过程是漫长而辛苦的。每一幅作品,对笔法要求得更细腻,画面表现更精道。在黄河民居作品中,可以看到房屋的每一个结构都交待得很清楚。甚至细致到邻里之间每一扇窗子的变化、每一跟电线的牵连、每一处柴火的堆放、每一道院墙的垒砌、每一个水缸的摆放等等,他让房屋与房屋之间有着拟人化的交流。那些屋内、屋外生活的琐碎细节的变化,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都细致的表现出来,让画作有了生活的情趣化,有了生动的内容,有了延伸的想象力,让观赏者立刻对这个民居有了亲切感,并能深深的感受到村庄展现出来的和谐和温情。黄河的民居系列,体现出一种时空的灵动和音乐的韵律美。
创作写生的“快刀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深深烙印在基因里的记忆。这样的一个烙印,是黄河对于国画的深情,是他创作表达的意图。在黄河的心里,中国绘画语言是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苔点,都打上文化和审美的深深烙印。空间的广博,阴阳的调合、天地的和谐。每一组景物都有阴阳的变换,有了变换画面才有了生机。
黄河的创作灵感不是突然的一个思维闪现,他更强调的是对景写生。他认为,创作不能是照着相片画,不能只是摹写,这样缺乏感情色彩的投入,画作会少了很多灵动。而对景写生创作,需要的是所有创作都要到生活中去汲取、去提炼。画家眼里的景,要在脑海中瞬间成为线条的转换,取舍得当后,笔墨下的线条才会有一个和谐的统一,画面才能达到优美的视觉效果。
画家所创作的画作刚好是符合自己的审美,那毫无疑问就是个愉悦的体验过程。黄河一年有两百多天是在外写生。2017年,他去山西、河南、北京、五台山写生,他常年在乌蒙山的群峰河谷之中对景写生。每天的写生作品有五六幅,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快刀手”。这样的称谓,并非浪得虚名。所谓的快,只能是肯定了黄河对写生技巧了熟于心后,能够对景迅速组织画面,找到画眼,把景物在心灵中内化,精确取舍后完成构图。从威信到昭通,4个小时的路程,黄河需要12个小时,他一路走一路画。一个景点他可以画二三十次,正所谓,心中有情,笔下有景。每次的心情不一样,创作感受不一样,用墨和构图的技巧就不一样,画面的表现形式也就不一样,因而,黄河每次的写生都是不可复制的,都是独特新颖的。
山川的苍茫雄浑,体现了作者心胸的博大高远。
对于黄河来说,写生就是一个足迹。他写生的画作,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每一小幅作品,可以独立成画,又能相互组织、相互呼应成一幅巨幅山水画。他把当时的现场视觉冲击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倾注在作品中,只有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感叹,才能有心灵震撼之下大气磅礴的画作问世。黄河笔下的山水,重峦叠嶂、草木繁茂、屋宇错落,充满了勃勃生机。一叠一叠的山峰,浓淡各异;一丛一丛的杂树,疏密有别。吊脚楼各抢地势、柱脚交错,结构繁复。繁密的山、石、林、屋与虚灵的云、泉、瀑、潭,构成画面宏大的交响,让人回味无穷。
2017年圆梦冲国展
2017年,对黄河来说是成果颇丰的一年。他的六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一件作品入围全国美展。其中,《乌蒙炊烟》荣获全国乡风墨韵最高奖,这是昭通山水画家第一次入选全国国展。黄河圆了自己的梦,冲入了国展。
黄河一直认为自己是画家中的宅男,生活的乐趣除了画画还是画画,每一天的时间对于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他觉得,画家挺不容易,又要创作又要去名山大川写生寻找灵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伏案创作,真正有事业追求的画家是没空去搭理社会上的很多勾心斗角的俗事的。目前,黄河创作之余也带着二三十个喜好画画的学生传授绘画技巧。中国画,靠的是传承。黄河,希望自己的绘画艺术更上一层楼,才能把更多的东西交给学生。他认为,艺术作品就是自己的生命的延续,他只是希望后世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学习的启发,能得到学习的收获,他就很欣慰了。
真的热爱艺术,且践行于生活之中的人,是会不知不觉影响到周边的整个人群气场,并未为其打开审美之路。我们相信,黄河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定能创作出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黄河交响曲”将会更加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