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文学五年:青年人才涌现
文艺滇军崛起
■主笔温星
9月24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
近五年以来,云南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于坚、雷平阳、海男、范稳等当代重要诗人、作家持续发力,捧出大量具有重要影响的新作。与此同时,在诗歌、小说及文学批评三大领域,年轻力量不断涌现,令人瞩目。在获奖方面,云南则收获了又一次鲁迅文学奖和3个骏马奖等重要奖项。
一支实力不俗的“文艺滇军”队伍正悄然崛起。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这离云南省“努力打造一支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文艺滇军’”的愿景,还存在较大差距。
诗意高原,诗歌重镇
2014年9月,海男以诗集《忧伤的黑麋鹿》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此前,夏天敏、于坚、雷平阳及彭荆风等四位已陆续摘取该奖。
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著称的海男,近年明显的一个转变,在于“纯虚构写作”有所减少,而更加关注于现实题材,如西南联大题材的小说《梦书:西南联大》和长诗《穿越西南联大挽歌》。当然,作为当代跨文本写作和女性诗歌的代表之一,在这两大领域她也并未懈怠,出版了跨文本作品《游离书》及诗集《我的心像鼓一样激荡》《光阴之于我犹如酒杯之于嘴唇》等多部作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Rn6ZBmfgR0a1hMkOfVSjT4RHspXOnic2s6oVl53tBjhDv8N3LayicuB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于坚在这个五年最重要的奖项,当属第十五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2016年度杰出作家,获奖作品为追寻苏东坡文学及人生足迹的长卷散文《朝苏记》。该奖项由《南方都市报》操盘,已是第二次授予于坚。“于坚的散文(随笔)越来越好”,这已成圈内共识,除此之外,还有《昆明记》《印度记》《众神之河》等,更加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再版最多、流传最广的《棕皮手记》。
![[转载]云南文学五年 [转载]云南文学五年](//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3年,雷平阳获《诗刊》社年度诗歌奖,2015年,再获《人民文学》年度诗人奖。在写作并出版诸多诗集同时,他也捧出了多部散文(随笔)集,《在云南》《乌蒙山记》《旧山水》,等等。作为“普洱茶文化首席代言人”,他早在十几年前便出版并影响深远的《普洱茶记》,又于2015年重版。今年初,他还新出了一部《八山记》,将传统的“六大茶山”改写为“八山”,并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理论。
![[转载]云南文学五年 [转载]云南文学五年](//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顺便提一下散文,这无疑是云南文坛最弱的一环,五年间,除于、雷二人特质明显的“诗人散文(随笔)”外,具有代表性的只有老作家汤世杰和女作家叶多多,前者出版《青门引》,后者有《银饰的马鞍》。
诗歌中还有一支最为小众的“知识分子诗歌”,可为代表者当数李森,他出版了《屋宇》等诗集。
昭通镇雄县乡村教师王单单生于1982年,2012年,他的诗歌开始引人注意。次年4月,他便获首届《人民文学》新人奖,同年,《诗刊》社又将年度青年诗人奖授予他。王单单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底层痛感、悲悯情怀及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已然成为当代最优秀的青年诗人之一。
2016年8月,与王单单同龄的大理白族诗人何永飞以其长诗《茶马古道记》,摘取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同届折桂的云南作家,还有纳西族和晓梅的中篇小说《呼喊到达的距离》、佤族伊蒙红木的报告文学《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文化生存报告》。
另外,樊忠慰、段爱松、胡正刚、祝立根、尹马、唐果、一行、铁柔、张翔武等人的诗歌也颇为突出,他们几乎都是80后或70后。
小说与非虚构
长篇小说方面,五年来,云南堪称当代文坛重量级的作品至少有两部,皆来自于原籍四川自贡的云南省作协常务副主席范稳。其一、2014年出版的滇西抗战题材小说《吾血吾土》,获《人民文学》长篇小说双年奖,并第三次入围矛盾文学奖;其二、今年4月出版的《重庆之眼》,以恢弘的大历史观,对抗战时期遭遇“无差别大轰炸”的“陪都”重庆进行深度书写。后者出版前曾在《人民文学》发表,该刊主编施战军高度肯定,“这是一部拥有国家志气、国家底气、文人诚信和文化自信的作品”。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PEIvia8ib0ALrZmkbBTUichWiaZZpR2YmsH3ykxtBGnDicHWwEbc58v7jn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女性小说家半夏的两部长篇也颇引人瞩目,一是关于特殊年代云南老矿山记忆的《铅灰暗红》,一是描写远征军大背景之下爱情悲歌的《忘川之花》。另外,沈洋的《万物生》、傅泽刚的《东方血线》也颇具分量,而以诗人身份“跨界”的段爱松,今年内已有两部长篇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
中篇方面,张庆国的《马厩之夜》、胡性能的《消失的祖父》、潘灵的《一个人和村庄》、夏天敏的《是谁埋了我》等均被广为转载,陈鹏、包倬、雷杰龙、徐兴正等青年小说家的创作也可圈可点。
一直为主流文坛所忽视的非虚构写作,在云南有了长足发展。
部队作家彭荆风的“远征军史诗”,包括《旌旗万里》和《挥戈落日》,共约80万字。余斌的《西南联大:昆明天上永远的云》和《西南联大的背影》,张曼菱的《西南联大行思录》,均是云南乃至全国西南联大研究的重要成果。黄尧的《南侨机工》,全景式记录南洋华侨机工归国投身抗战的历史。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zplFTbQgD58bSZdKZ7dRTslevLQul0rLriaOVgbrdkvOticn8H6UChOA/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四位皆为本土文坛前辈。中青年作家中,段瑞秋追寻和关怀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的《女殇》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半夏的人物传记《看花是种世界观》也值得一提。
另外还有一类非虚构作品,由于充分强调“用脚写作”和“贴近大地”,因而具有了强烈的现实意义。如,云南人民出版社策划并出版的“行走中国”丛书,其中既有本土作家周勇的《时间之痕:南方丝绸之路旅行笔记》,也有约翰·斯顿的《北京至曼德勒:四川藏区及云南纪行》等国内及国外作家作品,体现了开阔的国际性视野。
批评与儿童文学
这五年,文学批评突破较大。老一辈中,晓雪出版诗学随笔《诗美断想》,周良沛出版诗歌评论《诗歌之敌》。中年批评家中,冉隆中结集于2012年初的《底层文学真相报告》文本独特,影响较大;黄玲的《海男评传》,对海男及其作品进行系统剖析;李骞自筹资金为本土作家出版系列个人作品评论集,作出了一份特殊贡献;另外,宋家宏、胡彦、蔡雯、蔡毅等人也不乏力作;而李海英、马绍玺、蔡丽、方婷等年轻力量也渐渐崭露头角。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YT6gsyWzconJeiclHEuNQIFib6p5icHIfNn4kicupYV1boyh8qfuSPFsB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2012年转入文学批评的周明全,生于1980年。他成长极快,频频亮相《南方文坛》《小说评论》等一线名刊,成为国内最早系统研究“80后”“70后”及“90后”批评家的年轻批评家。他策划、主编了《“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成为唯一入选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的云南批评家。
在儿童文学领域,云南也具有传统优势,老一辈有张昆华、乔传藻、吴然等,中青年如陈约红、汤萍等。其中,古稀之年的吴然依然活跃,今年还出版了《散文向你微笑:吴然的24堂语文课》、《独龙花开:我们的民族小学》等多部作品。后者是本土晨光出版社《“‘盛世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大系》中的一部,该社8年前便策划推出的这个系列,已出书达65种。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It80iaGWGicDPp20W5sdv9m5hB4Oojeuvm488KMfxYlfZdib227b6ej7g/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应该引起重视的是,针对儿童文学的研究和批评却几乎完全缺位,除冉隆中开始转向于此,本土其他批评家似乎都还没充分注意到该领域的重要性。
文学平台多元化
对于一个地方文学格局具有重大影响的,除了重要作家,还有就是文学刊物。
在《边疆文学》、《滇池》平稳发展的同时,体制内文学格局出现一些变化和亮点。其一、由云南省作协出品、雷平阳主编,今年初,云南多了一个强调文学性、区域性、经典性的“边疆”系列书系;其二、去年底,周明全出任《大家》杂志主编,推出诸多革新举措,包括开出“文艺滇军”专栏;其三、昆明市文联新办《昆明文艺》,虽暂无刊号,但填补了艺术领域作品发表平台空白。
这些都是综合性平台,还有专事批评的《文艺评论》也不应该被忽略。然而,这是《边疆文学》下面的一本子刊,影响力非常有限。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GCgaWMv6dw7NyqLYrlvtuLD7Bh8m8IM5RcBrKkNKYbMjde5Yy8L7Nwklbibmstt1M9ToI1LnIqva4HI3UKcYyXw/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来自民间的力量,成为另一大亮点,并引发全国关注,那便是大益文学院及其“大益文学”书系的创办。这家由民企出资打造的民间文学机构,由陈鹏任院长,在国内文坛闹出了许多动静,甚至还在法国办起了“国际写作营”。
文学的多元化乃至国际化,或许正是云南文坛未来的方向之一。
(注:原文3200字,限于版面,发表时有所删改)
2017年9月24日·春城晚报·悦读周刊·责编张翔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