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试读员艾自由评《星火》2017年第4期

(2017-09-26 22:13:38)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评论
试读员艾自由评《星火》2017年第4期

三个横切面写活史铁生



    《星火》2017年第4期张守仁的随笔体散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仅仅一万字,三个横切面便写活史铁生,让史铁生永远活在读者心中,的确是大手笔。
    第一个横切面,“在798艺术区”,写送别史铁生。先写自称“主业是生病、写作是业余”的史铁生曾经说过:“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世上只有善于哲思、钢铁般的汉子,才能如此从容地踏上生命的归程。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匆匆离开了我们。仅仅过了四天,即2011年1月4日铁生60岁生日,在京东大山子798艺术区那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大厂房里,由徐晓、陈雷等铁生密友发动、举办了有上千人参加的追思会。再写史铁生一辈子最大的福气是朋友多。是一帮又一帮老友新朋,帮助铁生度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和灾难。是朋友们给他的帮助,给他的爱,保佑了他。来自你们的爱,是他对这个世界最大的留恋。他曾说过:“我一直要活到我能够坦然赴死,你能够坦然送我离开。”如今他坦然做到了,我也做到了,所以我们不再悲伤。最后水到渠成写到,正如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铁生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娓娓叙来,感情真挚,文人相亲,实属不易。
    第二个横切面,“在陕北清平湾”,写知青史铁生。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是史铁生的成名作。在小说中,作者用平实而浪漫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知青插队生活的画卷,并从清平湾这片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中,发掘出了整个民族生存的底蕴。于是张守仁先从“哀思会后,我们组建了由陈建功、王安忆、张炜、韩少功、张海迪、周国平、岳建一等组成的“写作之夜”丛书编委会,编辑、出版了由邵燕祥作序的《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极地之思——史铁生作品解读》《史铁生说》等专著。为把丛书编得更好,我们决定到史铁生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体验一番。到史铁生插队的延川县关家庄体验一番”入手来写,深入其境、心入其境后,张守仁写道,“我望着对面山丘上一块块坡田,想象着当年铁生在这儿揽牛、砍柴时留下的足印和歌声,意识到清平湾记载着他难忘的青春年华,这儿是他心灵的栖息地,也是当代文学版图上一道亮丽的景观。”从我出发,实景追忆,领悟到位,回味无穷。
    第三个横切面,“在北京地坛”,写名家史铁生。长篇散文《我与地坛》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作之一。是史铁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多年来他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之后这个古园就成为文学界的一块地标。史铁生先后住在前永康胡同40号、雍和宫大街26号,都离地坛南门很近。在长达15年时间里,他向北摇着轮椅,从南门进园,到过地坛每一棵古树下,碾压过那儿每一寸草地,苦思人为什么生,如何去死,为什么要写作?经过反复思考,他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那么还得活着,活着就不得不写作,写作就是为了活下去。然后写林青来访,今年春天,出版过两部长篇的云南作家林青打电话给我,说要到北京来,除了游长城、故宫、颐和园外,邀请我陪她参观我住家附近的地坛——因为是史铁生的作品,给了她力量,摆脱疾病和离婚的阴影,不再轻生,活下来努力写作。写林青感悟:“铁生失去了用脚走路的能力,却获得了深邃思考的机遇。上帝关了他一扇门,却给他开了一扇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他在精神上比我们肢体健全的人还更健康。”写张守仁自己的言说:“作家们对铁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铁凝说,‘史铁生的精神品格和他的文学创造,是中国当代文学理应珍视的宝贵财富。’莫言说,‘在他面前,坏蛋也能变成好人,绝望者会重新燃起希望之火。’陈建功说,‘他的涅槃之路,烛照了我们,使我们自惭形秽。’张炜说,‘纵横交错的声音震耳欲聋,却难于遮掩从北京一隅的轮椅上发出的低吟。’而我认为《我与地坛》是中国20世纪最佳美文之一,是名篇中的名篇,经典中的经典,故文章虽长,我还是决定把它编入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美文观止》之中。我在导读中说它‘思想深刻,沉郁苍凉,感恩忏悔,震撼文坛’。” 从林青感悟,到名家评价,立体铁生,呼之欲出。
    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和励志的作家之一,他的故事可写的东西太多了,写不好就是隔靴搔痒、无病呻吟。  
    张守仁被文学界誉为京城“四大名编”之一,作为记人类的追思散文,他用三个琐碎的横切面便写活了离开了我们已经六年多的史铁生,在于他紧紧抓住作家靠作品说话、立世、扬名的关键来写,形散而神不散,的确技高一筹,值得细细品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