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  影: 顶着风雨

(2017-09-17 21:28:04)
标签:

文化

林影

叶辛传

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林 <wbr> <wbr>影: <wbr>顶着风雨


顶着风雨

  


作者:林       原载:《青年报》2017年9月17日第A8版


http://www.why.com.cn/epaper/webpc/qnb/images/2017-09/17/A08/res03_attpic_brief.jpg 影: 顶着风雨" TITLE="林  影: 顶着风雨" />

 

 

窗外,丝丝春雨轻柔地飘落。

漫长的严冬,终于在略带潮湿的清新气息中褪去了它凛冽的虚伪。

从落英缤纷的秋季到冰雪飘零的严冬,我追随着叶辛老师艰辛坎坷的脚印,走进了他的传奇人生。尽管所有寒冷的日子都是随着这本书的文字流淌着,但是以半年多的时间,跟随他六十八年跌宕起伏而又曲折艰难的人生,又显得那样短暂和仓促。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我捧着一本长篇小说看得入神,看到小说主人公在压抑苦闷中艰难地跋涉着,就像书中写道的:“看见你,就想到一个背着磨盘走路的人,压得喘不过气、挺不起腰、昂不起头。”正是这种感觉把我写哭了,成串的泪珠不停地滴落下来,书都被打湿了。那本书的名字是《蹉跎岁月》,而我才是一个20岁喜爱文学的小姑娘,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花季。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电视里看见五个曾被父母遗弃的孩子去上海找爸妈,而上海的爸妈已经有了新的家庭,又有了自己另外的孩子,来到上海的五个孩子显得是那么多余,小小年龄就都陷在困境里。刚做了母亲两年的我,母性大发,为五个孩子的处境而难过,怀抱里的女儿呆呆看着我难过的表情,大为不解。这部电视剧是《孽债》,我那时是一个年轻的报社编辑,多愁善感,还经常愤世嫉俗。

正是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和电视剧《孽债》,让我不知不觉中就先入为主地对叶辛老师有了深刻的印象。

我心里时常纳闷:“写出如此打动人心作品的是怎样一位作家?又有何等的经历?”

2001年,在“海上作家与南京路座谈会”上,我第一次将曾感动过我的《蹉跎岁月》和《孽债》的作者与亲眼所见的叶辛老师联系起来。不久,我跟随全国50位作家参加了由叶辛老师带队的“走向海洋”活动,在十几天的活动里, 大家都熟悉起来。之后,又在许多活动中碰见叶老师。

我有集中阅读的习惯,喜欢一段时间阅读一个人,我曾这样阅读过托尔斯泰、巴尔扎克、茨威格、三毛、村上春树、铁凝、莫言等很多作家,那几年我开始集中阅读叶老师的《叶辛文集》(10卷本)和其他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并跟着他以后的创作,阅读了他大部分的作品。

阅读着那些凄美的文字和触动心灵的故事,仿佛看见叶老师留着小平头、穿件上青色卡其布便装,挑着一副沉重的扁担,顶着风雨,在泥泞的乡间小道跋涉前行;也仿佛看见在狂风呼叫的冬夜,一间破旧的土地庙,一个没有窗玻璃的小窗户洞开着,大口大口地吞进寒风,而瘦弱的他点着用墨水瓶自制的小油灯,瑟瑟发抖地伏案写作……

从那时起,我有了写这本书的愿望。

为了写好这本书,我深入采访了叶辛老师,了解了一些他不为人知的心酸经历和感人故事。还专门走访了贵州他曾插队落户十年七个月的山乡坝子,看过他曾居住的破旧不堪的土地庙,看过他教过书的小学校,追寻了他在山乡度过的艰难岁月和青春时代的影子,从清水江边到都柳江畔,从苗寨侗村到水族、布依族聚居的黔南,寻觅了他当年歪歪扭扭的足迹。

人生就像一场充满坎坷和挫折的旅行,而对叶辛老师来说,人生的旅行充满了美妙的景色和险峻的奇观,磨难、坎坷、孤独、痛苦和荣誉、鲜花、掌声、赞赏都是他人生的财富,他享受着这所有的一切。

叶辛老师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创作了120多本书,可谓著作等身。他那些凝重沉郁的文字曾感动过无数人,他的长篇小说《蹉跎岁月》、《孽债》、《客过亭》以及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蹉跎岁月》、《家教》、《孽债》等,都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坎上,并成为人类巨大的精神财富,将世代流传下去。

我希望读者透过这本书的文字,能触摸到叶辛老师坚硬的筋骨,体味到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博达高远的境界。

春天来了,又是一个姹紫嫣红的世界,愿这朵腊梅花能给你的生活增添一些美好的春意。


(选自《叶辛传》后记,2017年8月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