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明生:槛内槛外都是爱——浅析吕翼的长篇小说《寒门》

(2017-08-11 23:26:5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我一直认为阅读也是一种创作,如果阅读某篇作品后,没有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也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长篇小说《寒门》伴我大半年了,一读、二品、三回味,是我想写读评的前奏。掩卷后,《寒门》里那些莘莘学子的影子,一直萦绕脑际,挥之不去。于是,又怕又爱地在网上搜寻有关《寒门》的评论文章。怕,是怕受他人的左右;爱,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
那么吕翼的《寒门》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寒门内外,他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个人认为,首先,它是一部励志作品。作者以生养他的衣胞之地碓房村为背景,通过寒门的奋斗之路,抒写了冯家兄妹、赵得位、万勇一帮农村学子,为了能够改变看似命定了的人生轨迹,试图通过高考来冲出寒门的机遇。在这一奋斗之路上,冯家、赵家、万家几个家庭的命运折射出了千千万万犹如他们一般的寒门故事。其次,他不仅写出了一种对现实的关怀、又有生命的温度,同时还不乏对于苦难带来的爱,这种爱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尽管冯家兄妹、赵得位等多年来为了生计疲于奔命,但他们却至始至终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不管他们走在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之上,是苦涩、是污浊、是癫狂又或是繁华,他们头顶上都无时无刻环绕着父母的爱,这种神圣的爱,使得因高考疯了的冯维聪、高考屡屡失败的冯天俊、不想走高考之路改变自己的赵得位等,能够在父母的庇佑下,很好地生活着。这是《寒门》最为深刻的地方,也是最具有现实温度的地方。寒门不寒,因为有爱的温度。
长篇小说《寒门》被定义为“新乡土写作”,我认为是不妥的,乡土写作没有新与旧之说,乡土写作溯源于上世纪20年代鲁迅的《故乡》,现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所谓“乡土文学”。而《寒门》同样是以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内容来反映碓房村的。作家大量的笔墨除了描写碓房村的苦难外,更多的是向我们揭示一个沉重的历史话题¬——中国的教育制度是否合理。作家吕翼正是通过对这一痼疾的解剖,以尖锐的讽刺的笔法,写出了“半人半疯”能造飞机的冯维聪,以及下狠力读死书并取得“成功”的冯春雨。所以,我认为《寒门》是一部极具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教育制度的改革,以及中国乡村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特点,都是作家应该关注的现实。而作家无论用什么样的切入点去创作,都是离不开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从表象上,《寒门》直面当下碓房村的现状,用饱蘸深情的细腻笔触,通过精心锤炼的朴实语言、强烈冲突的故事情节、生动真实的细节描写,再现了年轻一代,为能有个吃“公家饭”的饭碗而奋斗,而他们的奋斗在分数说了算的教育制度面前,显得那样的微弱。从内涵上说,《寒门》至少是体现了两种文明的冲突,一种是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一种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冲突,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冲突是非常明显的,在书里体现得也比较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冲突方面中,作者表达得非常好,把握得非常到位。在碓房村,那种对孔庙的敬仰和崇拜,一直贯穿始终。《寒门》其实是一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博弈。在作品里,从开篇就写到孔庙,一直到最后。这里面涉及到一种图腾崇拜,一种信仰,一种传统文明所特有的东西。而传统文明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一个爱字,这样的爱在作品中到处可现,远比孟母三迁更添一层。作者把迁祖坟、拜祭孔庙、修建孔庙这些表现出来了,助推了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
读《寒门》有一种亲切感,浓郁的地方色彩,有一种地方风俗画的味道。朴实的地方方言,碓房村的地方风俗,包括一些歌谣、礼俗、以及万婶的骂人等方面,都富于乡土特色的语言和风格,娓娓动听的故事情节与生动的细节,熔铸成独特的艺术世界,给我们提供了清新的审美感受。作家陈应松曾说过“语言并非是一种叙述的材料,它是叙述的魂魄。”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太阳落山,冯敬谷和冯婶站在院门口。冯敬谷敲一下铜锅,冯婶就叫一声:
维聪儿呐——!
回家来了——!
莫在阴山背后捱了——!
冯敬谷再敲铜锅,冯婶再叫:
维聪儿呐——!
回来穿衣吃饭了——!
喊声长声呦呦,哀怨凄楚,让人想哭。
在这段话的字里行间弥漫着浓郁的滇东北的风俗民俗,味道淳厚,富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还有那些数不胜数风俗与民俗上的说道、讲究都描摹的有声有色,如迁坟、拜祭孔庙等都写得十分诱人。而这样的文字,更显出了作家独特的语言叙述风格“呈现在大伙眼里的,是冯敬谷血肉模糊的双脚,那些血糊里,还粘着一颗颗谷粒。甚至,有的谷粒还钻进了冯敬谷的脚肉里。谷粒的壳,长着无数尖锐的刺,是保护大米的锋利的外衣。”
我试图把小说切割开来,把碓坊村比作槛内,走出了碓坊村比作槛外。我惊奇地发现,整部作品是由一条爱的主线勾连起来的。作家从内部向外看,他就是乡土的一份子,他本身也是怀着很深的乡愁。而当作家向外看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现有的农村结构,农民不一定要进城或者城市化,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每家有个吃国家饭的就不再那么贫穷了。从内心深处,作家其实是和相当一部分农民站在一起的,作家还是希望农民不要离开土地。在这个作品中有一个潜在的主题,实际上就是写人和乡村的关系,冯天香、赵得位、冯天俊的回归碓房村,冯春雨最后到碓房村建学校,特别是“大卫•贝克哈姆到田野里看,看荒芜的田野里的谷桩,再抓起一把泥土来嗅上一阵子;到山冈上看,看四周的通风情况,甚至还测试了太阳起落的时间;到碓房村一家一户看,看他们取暖、生火做饭烧的柴禾和煤块;到孔庙去看,看几百年前传承下来的圣人严肃而让人敬仰的形象。大卫•贝克哈姆还深深弯腰,给这位高尚的圣人致以虔诚的躹躬。”这些无不象征着,碓房村才是新一代农民的根。经年后,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爱,最终化为反哺故乡的原动力。槛内,是父母的爱,槛外是他们给予碓房村的爱。这种爱,正是作家化无形为有形后的高明之处。
吕翼曾在《寒门》的创作谈中坦言“为供娃儿读书,老家的人从没有吝啬过,就是把裤带都贴进去,他们都不会犹豫。他们知道,一个穷苦的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穿国家衣、端国家碗、吃国家饭,这个家庭就能够渐次脱贫,从此小康。”在我的理解,前半段道出了父母的爱,因此,我认为寒门内的农家子弟是幸福的。而后半段,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一个个穷苦的家庭里,只要有一个人穿国家衣、端国家碗、吃国家饭的,这个家庭真的能够渐次脱贫、从此小康吗?就算能,但国家包分配制度早已取消,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所担心的是,千千万万的农家子弟还能置身事外苦读书吗?我们的教育制度是出问题了,这是毋庸置疑的,可这样的教育制度,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四十年过去了,它所束缚的不仅仅是农家子弟,它禁锢的是数以千万计的莘莘学子。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碓房村仅仅是一个缩影,“疯子”冯维聪也只是特殊的个例。就是在今天,每年的高考后,也会从四面八方传来,有考生跳楼身亡的噩耗。表象上看,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出了问题,可深层次分析,是人们的价值取向出了问题。
“没有爱就没有作品,没有痛就没有精品。”作家创作谈里的这句话,才是《寒门》最终要抵达的精神返乡。虽然,门里门外还在继续上演着这样或那样悲喜剧,但只要我们在槛内槛外都有爱,我想,《寒门》里的农家子弟是幸福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