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金星:“稿子”的后话

标签:
文化编辑丛谈虞金星“稿子”的后话人民日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稿子”的后话
作者:虞金星
原载:《人民日报》2017年3月27日第24版
最近,大地副刊“大地漫笔”栏目几年前刊发的一篇文章《“稿来稿去”坏文风》又在网上被频频转发。有意思的是,不少微信公众号、微博甚至客户端和网站在转发时,还把这篇编发于2013年8月的文章当成了最近见报的新文章。读者也不以为异,点击量照样惊人,不少转载处留言也极为踊跃。
这篇文章的核心在谈“改文风”。旧文还能“火”,其实未尝不是一种提醒:改文风并不是一件能够一蹴而就的容易事,还需要下苦功,有久久为功的韧劲,尤其要避开那种已经大功告成的错觉。
“大地漫笔”当初那篇文章不长,五百多字,难以面面俱到。所以揪的只是不好的文风的一条“尾巴”:稿子和实际工作脱节。
无论是过度依赖稿子,没有稿子就讲不出话,还是过分琢磨稿子,使写稿过程脱离初衷、空转,大多和这种脱节有关。
说到底,文章尤其是应用文之类的文章,根底在工作。如果不真正投入工作,不在工作中有所思有所想,没有足够的实际工作内容、成绩与经验支撑,就难免无话可说,或者大话空话连篇了。
文风也是作风。这类文章本来是辅助工作的。无论是梳理成绩还是总结经验,归根结底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工作。当它脱离了工作这个根本的依托,成为工作“重心”,被投入过分的精力,挤压实际工作,或者成为了解工作、判断工作成效的唯一途径的时候,也就是工作作风有偏差了。
其实也不只是应用文,所谓的“文学”作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在谈论文学作品时,常重文采。但并不意味着文采就是一切。要不然,赋就应该是统治文学界的文体了。
文采需要在文章内在足够丰厚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如果内里羸弱,再怎么花团锦簇的文章,也读不出酸甜苦辣的本真滋味来。有时候,过度地讲究“文采”,甚至会影响文章内在的传达。而以文采为评价文学作品的最高甚至唯一标准,就更是本末倒置了。
前人常说“文以载道”。虽然在文学思潮的起伏中,因了具体的情境,人们对它的态度时有变化。但它在这历史中的绵延,仍然说明了我们其实常在自我提醒,在何为根本的问题上有清醒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