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眉批大师: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学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印度诗人、社会活动家主。1913年作品《吉檀枷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亲自将诗集《吉檀迦利》译成英语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的第一位获奖作家。】
徐悲鸿泰戈尔像
泰戈尔:东方的诗哲
洪烛
诗人很多。能够有幸被称作诗哲的,则屈指可数。泰戈尔无疑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诗歌所阐述的,井不是什么深奥的教义,而是一种最单纯的哲学:爱的哲学。爱几乎浸透在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里。经过了洗礼之后的诗篇,自然带有经典的意味。
他终生吟咏的是广义的爱:不仅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人与人之间.甚至还普及到人与神之间。“你已经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炔乐。这脆薄的杯具,你不断的把它倒空,又不断的以新生命来充满。这小小的苇笛,你携带着它翻山越谷,从笛眼里吹出永新的音乐。在你双手的不朽的安抚下,我的小小的心,消融在无边快乐之中,发出不可言说的词调。你无穷的赐予只倾入我小小的手掌。一个时代过去了,你还在倾注,而我的手里还有余量待充满。”这是诗集《吉檀迦利》的首篇。你猜它是写给谁的?是写给神的。“吉檀迦利”在印度语里是“献诗”的意思。泰戈尔的许多诗篇都孜孜不倦地表达着人对神的爱,而不仅仅是崇拜与敬畏。
泰戈尔本人也解释过:“在印度,我们的文学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因为与我们同在的神井不是一个遥远的神仙,属于我们的寺庙,也属干我们的家庭、我们在所有恋爱与惠爱的人际关系中.都感觉到他与我们亲近.而在我们的喜庆活动中,他又成了我们尊敬的主人。”泰戈尔,不像沉思冥想的哲学家,更像是神的祭司,甚至把自己都当作祭品了,供奉在神的面前。他的诗歌里是没有阴影的,只有浪漫、欣慰、回忆与感怀。哦,透明的诗人。
“泰戈尔的这些诗歌的散文译本使我心潮起伏,多年来还没有什么作品这样打动过我……这些抒情诗——以其思想展示了一个我平生梦想已久的世界,—个高度文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又显得极像普通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值物,仿佛青草或灯芯草一般。一个和宗教同为一体的传统,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传下来,从有学问和没有学问的人们那儿采集了比喻和情绪,把学者和贵人的思想,重新带给群众。”这是爱尔兰诗人叶芝对《吉檀迦利》的评价,来自东方的诗圣的哲思令他惊叹。
泰戈尔生于1861年,卒于1941年,一直活到了80岁高龄。他留给世人的,是一位白胡子老人的印象。我很小
的时候就开始读他的《飞鸟集》与《园丁集》了,并且从插画里见到了这位美髯飘飘的老寿星。我当时还暗自感叹呢:泰戈尔不用化妆,就可以扮演给孩子们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尤其是他的《新月集》,照耀着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世界。或许,泰戈尔从来没有遗失过那颗斑斓的童心,而这正是爱的最初萌芽。直到他很老了,仍然能够写出鲜嫩欲滴的诗句。在透明的诗人面前,世界也变得透明了。
“假如我变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的在凤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没有比这更单纯的哲学了,也没有比这更沉重的了。有人说,泰戈尔的诗就像安徒生的童话一样,具有一种不可测的魔力——它会使人脱胎换骨,使人沉浸于其中而忘却了灾难、痛苦、战争以及邪恶。
“真、善、美”这三个字,是最适宜用来形容泰戈尔的,而且并不会显得概念化。他是为真而生,为善而活,为美而死的。但说到底,真正的原动力还是基于爱。爱使他的人格与诗风没有任何杂质。泰戈尔,一块诗歌的明矾,净化了周围的一切。
1912年,泰戈尔亲自将诗集《吉檀迦利》译成英语,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亚洲的第一位获奖作家。
泰戈尔曾经访问中国,并且和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林徽因成了忘年交。
在中国,受泰戈尔影响最深的作家是冰心。冰心的早期作品《繁星》、《春水》,很明显有泰戈尔的影子。她在《吉檀迦利》“译者前记”中也正式表达过对邻国的这位诗翁的尊敬:“在我到过印度之后,我更深深地觉得泰戈尔是属于印度人民的,印度人民的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如鱼得水地生活在热爱韵律和诗歌的人民中间,他用人民自己生动朴素的语言,精炼成最清新最流丽的诗歌,唱出印度广大人民的悲哀与快乐,失意与希望,怀疑与信仰。因此他的诗在印度是‘家弦户诵’,他永远生活在广大人民的口中。”
从这一点来看,泰戈尔有点像中国唐朝的白居易,属于为百姓写作的诗人。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于1924年访华,估计留下过不少照片,刊登在上海、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小报纸上——可我只记住了其中的一幅。那是他4月23日抵达北京后拍摄的,画面呈众星捧月之势:以白发、白胡须的老诗人为中心,其余人物分别是徐志摩、梁思成、林徽因及其父林长民……他们的身后是密集的树丛与花盆。仅仅依靠这模糊的背景,无法确切地辨别摄于什么地点。是故宫、西山,还是北大校园?都有可能,总之是在北京吧。
出于礼貌,还是别有深意?徐志摩站在泰戈尔左首的最边上,中间隔着一袭旗袍、身材婀娜的林徽因,这三位诗人并肩联袂形成的完美格局,如同老树、鲜花与青藤,交相辉映。
画外音或解说词,可参考李欧梵《浪漫一代》里的语句:“许多人因泰戈尔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慕名而来。而他的翻译、天才诗人徐志摩的吸引力也无疑是一个因素。徐志摩让徽因在泰戈尔在北京期间充当副翻译,当泰戈尔在欢迎者和好奇者人群中不时地转来转去时,这两人就成为泰戈尔经常的陪同者。泰戈尔本人的访问造成的浪漫气氛笼罩着他们。同他在一起,他们也成了公众人物。这对出色的青年伴着一个高个子、白头发的圣者传为一时佳话。”(转引自费慰梅著《梁思成与林徽因》)

在泰戈尔的另一侧,站立着未来的优秀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
徐志摩是泰戈尔在华访问的全程陪同,最先于4月12日抵上海的码头迎接来自印度的老诗人。这老少两代诗人之间不仅毫无代沟,而且一见之下即引为知己,成为二十世纪诗坛上著名的“忘年交”。在来北京之前,徐志摩还引导泰戈尔去杭州看西湖,在一艘桨声悠扬的舳舨上通宵达旦地赏月、吟诗、谈心。志摩甚至向老诗人吐露了自己对一位叫林徽因的北京姑娘的暗恋。以至泰戈尔见到林徽因本人后,都忍不住想扮演中国神话里的月老,替心有灵犀的一对青年男女牵起红线。泰戈尔倚老卖老,很仗义地替志摩去做徽因的“思想工作”,可惜
一番好心最终并未促成好事:少女的情怀像深潭般矜持,没有答应。
这段感情虽是徐志摩单方面的,已足以感染作为旁观者的泰戈尔了,他相信自己面对的是中国的一位情圣。年轻的诗人即使在单相思,也依然喷涌出照亮夜空的岩浆与烈焰,这燃烧的激情,本身就是无字的诗篇。泰戈尔甚至比林徽因更快地读懂了(说起来有意思)。
而林徽因未尝没有读懂,并非心如止水,只不过作为传统女性,她不得不要求自己尽可能保持冷静:徐志摩是有过婚史的男人,他的浪漫令女人们着迷,他的多情又令女人们畏惧……
其实早在两年前,志摩就亲口向徽因求过婚,并表示愿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这些年徽因和她伤心透顶的母亲住在一起,使她想起离婚就恼火。在这起离婚事件中,一个失去爱情的妻子被抛弃,而她自己却要去代替她的位置。”(费慰梅语)
这是善良的林徽因无法做到的事情。甚至比让她爱上一个人更难。即使徐志摩真是所向无敌的情圣,也闯不过林徽因这道关的。因为这是一道林徽因自身同样无法闯过的关:她有着先天性的禁忌与顾虑。林徽因选择了那张与泰戈尔合影里的另一个人:梁思成(梁启超之子)。她后来果然成了梁启超的儿媳(1928年正式举办婚礼)。
徐志摩还是于1922年3月离婚了。梁启超作为其恩师,闻讯后特意写了封信加以谴责,劝诫志摩不要“追求幻梦中的极乐世界”,不要“把自己的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志摩给恩师复信:“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找我灵魂的伴侣。要是我找到了她,那是我的运气;要是我找不到她,那是命该如此。”
泰戈尔代志摩求情时,林徽因已名花有主。因而是徒劳的。老诗人只能一声长叹而作罢。
他特意为林徽因赋诗:“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哎’!”
可否这么解释:蓝天隐喻志摩,绿地暗示徽因,而作者本人则在两者之间扮演了微风的角色?传情的微风,最终发出的是一声叹息。唉!

这首诗或这个故事,使徐志摩显得更浪漫了,使林徽因显得更纯洁了,使泰戈尔显得更伟大了。也就是说,这段纯粹停留于情感与想像层面上的情史,并不至于贬低相关的各位人物,反而使之上升到艺术化的境界。诗意本身,或许比爱情更重要。因为世间的每一桩爱情,不见得都是有诗意的。更不见得都能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能拥有林徽因这样的知音或红颜知己,虽然未成眷属,也是徐志摩的幸运!
志摩与徽因,陪伴泰戈尔会晤梁启超、胡适等文化精英,陪伴泰戈尔去大学里演讲,如影随形。这是那个贫乏的时代里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三人行”!我想老诗人回到印度之后,仍时常回想起那其乐融融的情景——两位异国的青年男女,多多少少使之恢复了青春活力。
那张照片里的泰戈尔,美髯飘拂,颇像民间传说里的老寿星(或西方的圣诞老人)。泰戈尔的六十三岁寿诞,恰巧也是在北京度过的。5月8日是泰戈尔生日,徐志摩新创办的新月社,为之主持了生日庆典,共有数百位北京各界名流前来捧场。
徐志摩真是热爱泰戈尔。泰戈尔的代表作有《新月集》,志摩就把自己的文学社以新月命名——志摩与徽因,都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新月派诗人。在这次晚会上,新月社隆重上演泰戈尔的名剧《吉特拉》,颇受宾客欢迎。
剧情中的爱神由志摩饰演,公主由徽因饰演。他们联手演了一出爱情戏——在舞台上。借助剧情,徐志摩总算可以淋漓尽致地渲泄出内心饱受压抑的情感——而不用担心遭到观众谴责。他一定觉得:泰戈尔的这幕爱情戏剧,简直是为自己与徽因量身订做的;《吉特拉》的台词,更是与自己的心灵独白不谋而合……莫非泰戈尔真是来自异域的预言家?更重要的,是在志摩眼中,公主就是徽因,徽因就是公主——正如人生就是舞台,舞台就是人生。他是在演戏,还是在做梦?这是梦境,还是实景?现实、梦幻乃至戏剧,全混淆在一起了。
一切都像是奇迹。《吉特拉》的剧中人,居然在遥远的异国寻找到各自的化身。一位中国的爱神,和一位中国的公主。
洪烛《眉批大师》天津教育出版社
【简介】洪燭覺得,自己的閱讀記憶本身就是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於是他寫了出來,形成了這部主觀色彩濃郁,但又不乏新發現、新認識、新觀點的書。他力圖給人類文明史上的巨人們;在紙上營造一座座小巧的文字紀念碑。這是一部用當代的思維和新鮮的筆法撰寫的《巨人傳》,選取了中外文學史、藝術史上數十位公認的大師,對他們的生平和創作進行了個性化的詮釋,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和理解著大師們的藝術個性和人格力量。本書既有學術價值、藝術品位,又有新意與可讀性:既能豐富廣大讀者的文學常識,又能幫助人們重新認識這些在不同時期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重量級文學家、藝術家。
对大师进行个性化诠释
——读洪烛的散文集《眉批大师》
黄冬松
洪烛曾是当代诗坛一位遐迩闻名的诗人。当他由诗歌创作转向散文创作,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时,我有幸读到了他的《眉批大师》——一本专门诠释中外文学史、艺术史上数十位公认的大师的散文集,被人誉为私人版本的“文学史”。
众所周知,由于时代、艺术发展及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后人对历史上的文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艺术成就与艺术地位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大师的评价往往吃力不讨好。但是洪烛却敢于挑战,对大师的生平和创作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我想这主要源于两点:一是他凭仗多年来的大量阅读、知识积累和深厚的艺术素养;二是他富有独到而新鲜的见解。比如他对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评价就很有见地。聂鲁达的青年时代是个婉约派,他26岁时出版了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后来诗风突变,成为一个大气磅礴、雄浑浩瀚的豪放派诗人。一般人都对聂鲁达后期诗歌评价甚高,洪烛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聂的长诗比如《太阳的颂歌》之类大而无当(其实聂后期还有一些歌功颂德的作品更遭人诟病呢)。文章的结尾,洪烛用调侃的笔调写道:你早期作为小诗人,却写出了“大”诗;后来成了大诗人,写的却是“小”诗。对法兰西文坛上的才女杜拉斯,洪烛是这样评价的:她的一生是少女的一生。她一生都是纯粹的少女。因为杜拉斯一直到80多岁还在写作,还在恋爱。是的,如此狂热如此自我如此无所顾忌的才女,也许惟一可与之比拟的人物,仅有德国大师歌德。
读《眉批大师》时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作者对俄罗斯及前苏联的大师比较关注。这是有历史原因和政治原因的。中国曾经一切唯苏联马首是瞻,所以建国前后大量译介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作品到国内。作者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对高尔基、爱伦堡、普希金、托尔斯泰、蒲宁、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作出了精准而确切的评价。如高尔基,这个小时候我们万分崇敬的作家,他曾以《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深刻影响了包括本书著者在内的一代中国人。洪烛武大毕业后闯荡京城,高尔基的三部曲在精神上给他以拯救。时过境迁,今日的高尔基在俄罗斯似乎处于一个被罢黜的尴尬的位置。但是作者依然尊敬地称之为“我的文学父亲”。再比如,曾经写出过《列宁》和《好》等明显带有歌功颂德意味的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因为当局的赏识,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惟一的明星诗人,而更有才华、更独具个性的诗人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施塔姆却被深深压抑着。其实马雅可夫斯基并不真是个快乐的诗神,他用强壮的体魄遮盖了精神的脆弱,用积极的姿态掩饰了内心的悲观,当他37岁时突然自杀,整个苏联倍感惊诧和费解。“他是个不幸的幸运儿”,洪烛的评定可谓一语破的。
在这部专著中,作者还对中国现代文坛上的名家——如周作人、老舍、沈从文、徐志摩、何其芳、钱钟书等——进行了评价。不过我觉得少有新意的发现。或许,这是“眉批”中的白璧微瑕吧?……
眉批大師——一部私人版本的“文學史”(天津教育出版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
:京东价19.40 http://item.jd.com/11300301.html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东方出版社
当当网¥21.30http://product.dangdang.com/23627705.html
2015年3月7日《广州日报》:《仓央嘉措情史》挖掘“情圣”内心
广州日报讯(记者吴波)日前,《仓央嘉措情史》由人民东方出版社推出。仓央嘉措去世时只有23岁,可他遗留的诗歌有着非凡的生命力,至今还在传唱。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洪烛继《仓央嘉措心史》畅销10万册后又一部力作,是国内第一本以诗性的方式写作仓央嘉措的作品。这是部关于爱的书,是洪烛从青藏高原采风带回来的作品,献给心中充满爱的人们。本书以作者与仓央嘉措的双重视角,用当代读者便于接受的语言方式进行演绎,深入挖掘“情圣”内心深处的点点滴滴,优美优雅、大气磅礴。
论知名作家诗人洪烛新诗剧的创新意义
木兰小朵
我为什么看好诗人洪烛创作新诗剧,因为我看出了这位作家诗人有点野心,他在不动声色地探寻一种诗歌新运动,看似平淡的创作中,预谋着一场诗歌的新动向,企图以诗剧的形式使诗歌走向大众生活。

诗人洪烛在向东方的莎士比亚进军,我们知道莎士比亚是欧洲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莎翁在旧故事的框架上成功创作了戏剧《哈姆莱特》王子复仇记,而洪烛则在我国民间传奇故事的基础上创作长诗新剧《白蛇传》白蛇报恩复仇记。诗剧于东方传统文化中容纳西方歌剧的个性化特点,从生活到梦境,从现实到虚拟,景物描写、心理刻画、细节点缀,情节起伏,剧情循序渐进,给予读者很强的感染力,读后浮想连篇。但如果作者将这种新诗剧,从纸上谈兵,实现到真实生活中去,把纸上的舞台搬到天地中去,野心变大些,那么洪烛创新的诗剧还能获更强更长远的生命力!

我看过赵雅芝(饰白娘子)陈美琪(饰小青),叶童(饰许仙)主演的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这部电视剧之所以称为新白娘子传奇,主要表现为:结合古典戏曲及现代白话的表演形式,在现代对白,人物表情与故事情节中,溶入戏曲的唱与现代话剧动作,集观赏与视听于一体,深受民众喜爱,这部电视剧让38岁主演白娘子的赵雅芝创收了电视剧的收视奇迹。

诗人洪烛推陈出新将这种表现形式运用到诗歌的创作上,大大地扩展了中国古典爱情传奇故事的民间文化艺术内涵。他创作的诗剧吸取民间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诗歌的意象、隐喻、转折、跳跃等手法去描写情、景、物及人物心理活动,从多种角度展现传统的民间文化,以诗歌文本禅释了诗歌的艺术表现空间同样博大。他的这种创新,如能实现在舞台上,让现代诗歌能唱能舞,则更具活力。而出版这部作品时,以连环画的形式推出,将是一本极有收藏价值的著作。

我建议诗人洪烛将纸上谈兵的诗剧《白蛇传》和《黛玉葬花》移到天地中去,不是没有可能,此举在西方与东方的艺术家中早有先例,只不过少有诗人以诗歌的形式作出这种壮举。西方的《天鹅湖》是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导的一部歌舞剧,《天鹅湖》是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和他的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世界歌剧的经典作品,马林斯基剧院因上演经典的歌剧而闻名遐迩,每一个来到圣彼得堡的人,都渴望能到马林斯基剧院看一场演出,马林斯基更成为最高芭蕾艺术的代名词,同时成为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发祥地。

我国的大导演张艺谋编导的《图兰朵》,成功地将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揉合在一起。图兰朵的起源:大约在1910年前后,普契尼的一位喜欢旅游的朋友给他带回来一首歌,这首歌便是中国民歌《茉莉花》。普契尼听到这首曲子后大为激动,他一遍又一遍听《茉莉花》,愈听愈觉喜欢。于是,他决定将这一曲子用进一部歌剧中。这支曲子既然来自古老的中国,那么用在一部与中国相关的歌剧中,是最相得益彰的。他因此想到了卡罗·哥兹的寓言剧《图兰朵》,那部寓言剧讲的正是中国公主的事,剧情与这首曲子也很合拍。自1997年以来,导演张艺谋在意大利、中国、韩国以及欧洲多个国家执导演出《图兰朵》。用张艺谋的话说,这个关于中国的故事是一个西方艺术家臆想出来的。为此,他要让这个中国的故事“归宗返本”,让《图兰朵》成为“娘家来的”正宗作品。

张艺谋导演还开创了大型实景歌剧:《印象刘三姐》、《印象云南》,张艺谋以方圆两公里的阳朔书童山段漓江水域,十二座背景山峰,以及无垠的天穹作《印象刘三姐》的舞台,构成了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山水剧场。《印象云南》中以云南绮丽的山峰为背景和屏幕,配以粗犷的舞蹈,使两部实景歌剧的人与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演员是群众,群众是观众,一直排演到今天。

前有古人今有来者作后盾,洪烛的诗剧编导成诗歌版的歌剧、电影、电视剧,不是不可能,诗歌自古能吟唱,中国的戏曲唱词本就是一首诗。诗人洪烛的长诗剧《黛玉葬花》、《白蛇传》人物形象鲜明、题材丰富、意境深邃,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个性冲突富于了诗剧的戏剧化。

《黛玉葬花》、《白蛇传》两部诗剧的语言优美兼通俗易懂,文体雅俗共赏,又不乏引人深刻思考。诗中既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象接近民众生活,亦有想象无限的意识流,大雅小雅美轮美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辅相成。《黛玉葬花》通过名著《红楼梦》的故事,从中深度挖掘出诗歌艺术,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样美丽的女性。

而诗人洪烛在他的诗剧中也为我们展现了更为波澜壮阔又柔情似水的印象西湖,他这个西湖既有现实中的实景西湖,又有传说中的西湖,还有想象中的梦西湖,三大西湖三大西子,古今文化相互穿越。同样以西湖为背景上演洪烛诗剧版的《白蛇传》,那西湖的水又会漫一回金山,断桥又将断一回肠了,如果在大观园上演洪烛诗剧版的《黛玉葬花》,我相信会比86版更经典,比李少红更红,比落花更美……

诗歌本生就具有音乐美,书画美,语言美,舞蹈美,相信在情景交融,声乐、视觉、视听、对白、动画的渲染匹配下演绎诗歌歌剧,诗歌以一份诗意牵动着人心,使洪烛的诗剧呈现出异想不到的诗歌新魅力!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中国地图出版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 @京东
:京东价¥ 22.6 http://t.cn/RvITrzd
当当网:http://t.cn/RvkKjSJ
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洪烛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2004年9月24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农家书屋重点图书”。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
:京东价22.60 http://item.jd.com/11564012.html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洪烛
我写过美食书《中国美味礼赞》,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朝日新闻》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舌尖上的狂欢》。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舌尖上的狂欢》续集《舌尖上的记忆-中国美食》。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中华医药》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大长今》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母亲/洪烛作品 洪烛一部崇尚母爱的抒情散文,将多年对慈母的思念之情化为隽永的文字,用诗人的语言倾诉得淋漓尽致。唱尽天下游子思母情,哭出世间至亲的离别恨。一唱三叹,荡气回肠!
洪烛公开出版的第43本书:《母亲》。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首印一万册,已在全国书店系统上市。定价:35.00元。当当价:¥25.20网店推荐: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1408765456.htmlhttp://product.dangdang.com/1286305592.html![[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 [转载]洪烛: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是谁?(组图)](//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诗人洪烛为怀念逝去的母亲,而写了《母亲》,用白话间或以诗的语言倾吐着他的哀思。在这个长篇巨制中,作者回顾承蒙母爱四十多年的时光,撷取在医院看护、挑选墓地、葬礼和母亲生前一个个细微的生活片段,各成一节,任泪水和着思绪流淌,节节如杜鹃啼血,让人为之情动;字里行间氤氲着对母亲的思念,常有让人猝不及防的话语撞进读者的眼帘,让人潸然泪下;那至情至真至纯的文字,会猝然拨响你心灵深处久久搁置的琴弦,使之轰然作响。
本书是一部读了让人流泪的书。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并入选中国散文学会评比的《2014年中国散文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