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代编辑回忆《白鹿原》出版始末: “交书稿,其实也是把命交给我们”

(2016-05-01 09:33:24)
标签:

两代编辑回忆

《白鹿原》出版始末

交书稿

其实也是把命交给我们

北京青年报

分类: 自由典藏

两代编辑回忆《白鹿原》出版始末: <wbr>“交书稿,其实也是把命交给我们”

 

 

两代编辑回忆《白鹿原》出版始末

 

“交书稿,其实也是把命交给我们”

 

 
◎作者:王若婷    原载:《北京青年报》 2016年5月1日第A11版        
 
 
 
       1973年隆冬,西安奇冷。郊区区委的会议一结束,推着自行车、准备离开会场的陈忠实就被一位陌生人拦住。对方一开口,还没做自我介绍,陈忠实就从对方的口音里听出,他不是本地人。那时的陈忠实,刚刚在《陕西文艺》(即原《延河》)上发表了自己平生第一部两万字的短篇小说《接班以后》。

       而站在他对面的外来客,其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何启治,在陕西省作协新组建的创作研究室的推荐之下,他来向陈忠实约长篇小说的稿子。

    希望能派文学观念比较新的编辑来取稿看稿

       站在区委所在地小寨的街角,听着何启治的组稿事宜,即便深受鼓舞,陈忠实还是心中惶惶。因为那时的他根本没有动过长篇小说写作的念头,担心这是老虎吃天。但听着对方真诚的话语,陈忠实表示可以考虑一下,即使写不成长篇小说,多一个文学朋友也挺好。

       就这样,陈忠实结识了他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个北京人,然而长篇小说的组稿依旧遥遥无期。直到1985年夏天,陈忠实才有了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并着手查看县志、搜集资料。

       1987年,完成对《白鹿原》的基本构思之后,他开笔起草,本预计三年完成创作,但因为纯粹客观的原因而停止了两个冬天的写作,而秋冬恰恰是他写作最适宜的习惯性时月,整个写作计划因此拖迟了一年。

       1992年1月29日下午,坐在小竹凳上,陈忠实写完了鹿子霖的死亡,长篇小说《白鹿原》终于在近20年后,姗姗来迟。

       春节过后,怀着忐忑的心,陈忠实向何启治写信讲明《白鹿原》书稿已经完成,征求由自己送稿到北京还是出版社派人来取稿的意见。信中,陈忠实特别提到,希望能派文学观念比较新的编辑来取稿看稿。收到信后,何启治立即派《当代》杂志社的高贤均、洪清波赶赴西安。

       这段关于《白鹿原》书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在陈忠实《凭什么活着》一书里。

    曾想过要不要把稿子封存起来,以后由孩子们代替出版

      “那天是3月25日,早上8点左右,陈忠实先生到火车站接的我们。”据洪清波回忆,“那时我还比较年轻,稍有拘谨,但陈忠实先生很亲切,把我们安排到招待所,说自己还有两章没有‘通’完,请我们在西安稍等两天,之后他就回到乡下通稿。”

      “过了两天,他就抱着复印好的书稿来到西安,因为当时都是复印手稿,所以厚厚一摞。在作家协会招待所的客房里,他只是把书稿从兜里取出来给我们,没有多余的话。后来我才知道,他交书稿的时候,其实也是把命交给我们了。”

       取过书稿,高贤均、洪清波先到成都开会,再乘火车回京。旅途中,两人就把小说通读了一遍。洪清波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讲道:“当时在火车上,读起来根本放不下,最深的感受就是‘新’。当时几乎所有写历史的,都是从同一个角度出发,非常理性。但陈忠实先生的这本很感性,在90年代初,他几乎是对这段历史如此描述的第一人。这对生于40年代的作家很不容易。”

       在交出书稿的20多天后,陈忠实就接到了高贤均的来信,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在投稿之前,他一方面是对自己艺术能力的担心,另一方面是对90年代社会对文学承载力的顾虑。陈忠实其实还想过要不要把稿子封存起来,以后由孩子们来代替出版。他甚至还很认真地对夫人说,“实在不行,我就去养鸡。”而高、洪二人的评价,让他不用想养鸡的事了。

      《白鹿原》最先是在《当代》分两期连载,“当时一经连载,反响很好,圈内圈外的人都爱看,大家都争相询问出书的情况,”洪清波补充道,“如此受欢迎的纯文学很少见。”

    为参选“茅盾奖”进行修改时用的竟然也是盗版

       除了杂志连载,《白鹿原》的图书出版工作也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早在1990年,《白鹿原》还没有完全写完的时候,图书编辑刘会军就偶然地听到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消息。当时主管长篇小说的他,正陪着诗歌散文组的同事去西安向作家贾平凹沟通散文稿件,陕西日报副刊的一位编辑对他说,“陈忠实正在写一部长篇,你们一定要去看看”。

       从陕西省作家协会的招待所出来,来到分给陈忠实的宿舍门前,几番敲门却无人应答。后来刘会军才得知,陈忠实正躲在乡下老家写稿子。

       几经波折,两人终于见面。陈忠实表示,稿子如果是发在《当代》杂志上,可以把《白鹿原》的书稿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隔20余年后,已从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职位上退休的刘会军向记者解释道,“《当代》杂志社其实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一个分支机构。我当即回去沟通这件事,请《当代》杂志的副主编帮忙写信沟通。”

       1991年的夏天,上海文艺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也曾向陈忠实邀过长篇小说稿,但都被他婉言回绝。刘会军说:“陈忠实先生对人民文学出版社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们彼此相互信任。”

      《白鹿原》的版权至今都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别的出版社想出陈忠实的文集,涉及《白鹿原》时,他老老实实地告诉人家,“单行本不行,必须在《白鹿原》上面标注清楚是陈忠实文集的第几卷。”

      《白鹿原》出版走红之后,盗版书接踵而至。1998年评选茅盾文学奖的时候,拿到陈忠实删改后的书稿,刘会军有些吃惊,“第一页上就有很多错别字,当时我还怀疑我们编辑责校的能力。后来经过对比,发现这本书不是我们出版的。陈忠实先生没留意,结果在一本盗版书上做了修改。”

    新版《白鹿原》插图,他有新建议

       201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白鹿原》推出了精装版,负责编辑的刘稚曾经问陈忠实,加一个插图好不好。陈忠实建议道,最好不要把主人公画出来,怕影响读者的想象力。采纳了陈忠实的意见,精装版的《白鹿原》插图以当地生活场景为主。

       在刘稚的印象中,陈忠实是一位很幽默的长者,“他瘦瘦的,话不多,但很有幽默感。一次我们去西安看望他,中午他带我们去一家他常去的饭店吃饭,还多买了几个锅盔,让我们带回北京吃。”

       谈到近几年与陈忠实的交往,刘稚介绍道,虽然从前年就听闻他身体不大好,但是以为是疲劳导致,确诊也是这一两年的事,“陈忠实先生走了,我们很惋惜。虽然他这几年不怎么写小说了,但是近来有写散文,都是很好的。唯一让人欣慰的,是老先生确实有一本垫棺作枕的书——《白鹿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