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0.ifengimg.com/news_spider/dci_2012/11/d17cf7c6ea7b6a6afb1b4eaf4e8f73df.jpg
小时候家里有一本古典小说《隋唐演义》,我反复看过很多遍。后来又听过单田芳先生播讲的同名评书,对于隋末唐初的那段历史有了最初的了解。在演义小说里头号反面人物就是隋炀帝杨广。此人的罪行可谓罄竹难书。如弑父、欺娘、屠兄、霸嫂。杀戮忠良,鱼肉百姓。最终被程咬金领导的瓦岗军推翻。不过小说归小说,历史归历史,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与小说里并不相符,可以说小说夸大的他的恶的一面,而对于他的一些政治作为却只字未提。
杨广在位一十四年,无论在文治还是武功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就。首先说文治,杨广留下了两件惠泽于后世的政绩,一是创建科举制度,二是开通了京杭大运河。首先说科举。在科举诞生之前,选拔人才的方式比较杂乱,有世袭制、荐举制、察局制、九品中正制等多种方式。但这些方式都存在结党营私、弄虚作假的弊端。在隋朝之前的九品中正制,后来沦为门阀把持的工具。“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因此科举制度的建立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科举制度的萌芽在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杨坚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到隋炀帝时的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正式设立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杨广不仅看中考试者的成绩,更看重人品。在大业二年(公元607年)杨广下诏:“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刚毅正直,直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骠壮十科举人。”科举制度重才学不重门第,它的建立无疑是底层寒门学子的福音。彻底打破了门阀家族对选拔官员的垄断,使得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寒门子弟有了出人头地,参政报国的机会。尽管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存在了三十八年,但开创的这一科举制度却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用,直到封建王朝即将结束的1907年才废止。存在了一千三百余年,可以说杨广开创了一个对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制度。
杨广另一个惠泽后世的政绩就是开凿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2014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第一次开凿时长度仅为170公里。而杨广在位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全长达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后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一部分河段被淤积堵塞,因此后世进行了一些改道,但仍以杨广时代的运河为基础。现在的大运河比隋朝时缩短了1000多公里。在杨广即位后的第一年便开始了开凿运河的工程。在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杨广发动百万男女开凿由江淮通向江南的纽带工程——通济渠。当年八月即告完工。仅用不到半年时间,堪称人间奇迹。同年又开通了邗沟,在公元608年开通了永济渠,公元610年开通了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2700多公里的庞大运河体系。为宋元时形成的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因此杨广也被视为“大运河开凿第一人。”
而大运河与长城并成为中国古代两项最伟大的工程。但如果论及对后世的意义,大运河是远超过长城的。因为长城更像是一个装饰品,宏伟壮观,但实际用处却不大,并未阻挡住历代入侵者的铁蹄。而大运河的开通使得对后世经济影响重大的漕运制度正式建立。运河沟通了南北,互通了有无。催生了古代的物流业,并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运河两岸兴起的城镇达数十座。对古代经济的发展贡献不可估量,并且促进了文化繁荣。即使是现在,运河仍然发挥着作用。因此唐末诗人皮日休写诗称赞:“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可见执政仅十几年,却能留下科举和开凿运河这两项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政绩,这样的皇帝在古代可谓独一无二。但这也只是杨广政绩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杨广又营建了洛阳城。杨广继位之后便把国都由西安迁至洛阳。同时开始修建新洛阳城。建立起一个规模宏大,布局有序的都城。到唐朝和五代时期,洛阳仍为都城。至宋代时为西京,金代时为中京。
在文化方面,杨广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学校,发展文教事业。隋文帝时下诏“废学”,全国只留下一所太学,置博士五人,学生72人,其余中央和地方的学校统统废弃。而杨广即位后恢复了被废弃的学校。又连续颁布了几道关于教育的诏书,提出“军民建国,教学为先”,“尊师重道,敦讲明教”。而“尊师重道”一词是杨广最早提出的。杨广对于教育十分重视,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在地方的学校里也设立学官,奖励办学优异的地方官员。而杨广本人的文化造诣极高,精通书法、绘画、音乐,更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传世的有四十余首,质量都很高。
除了文治,杨广在武功方面也很有成绩。他在二十岁时便统帅部下,指挥了灭陈之战。当然也有人认为他就是挂名主帅,仗都是贺若弼、杨素、韩擒虎等猛将打的。虽说如此,也不能说杨广毫无贡献。当时隋军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百姓皆称颂他的贤德。灭陈之后杨广又担任扬州总管,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在江南经营十几年,成绩斐然,深得民心。他在即位后发动了很多战争,有胜有败,胜利如攻灭吐谷浑,征服契丹、琉球。惨败如雁门关遭突厥重创,三征高句丽,几乎全军覆没,并引发了国内动荡。值得一提的是杨广多次在对外战争中御驾亲征,显示出他绝对不是一个只贪图安逸享乐的皇帝。
杨广在对外战争中取得的最大的成果就是经营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在公元609年,杨广在扫清了契丹和吐谷浑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西巡。由长安至甘肃陇西,穿过祁连山,一直走到河西走廊的张掖郡。古代的皇帝抵达西北这么远的地方在整个封建王朝也只有杨广一人。这次西巡也绝非游山玩水,因为西北自然条件恶劣,随行的士兵冻死大半,随行官员也大多失散,杨广本人也吃了不少苦头。抵达张掖后杨广接受西域27国国君与使臣的朝见,西域各国商人也在张掖开展贸易。杨广在古丝绸之路还举行了盛大的万国博览会。而后隋朝也与西域各国展开贸易往来。杨广还作了首《饮马长城窟行》,以纪念这次“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的西巡。
因此一个仅仅在位14年的皇帝能够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这么多的成绩,而且很多都是对后世有着极大影响。在中国的历代封建帝王里极其罕见了。由此可见杨广之为政勤勉,励精图治。但他的错误也在于过于勤勉了,总想急于求成而不顾现实条件,这与篡夺西汉政权后又“托古改制”的王莽很相似。尽管出发点是为了国家的振兴,却忽视了底层百姓的利益,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最终在隋末爆发了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杨广最终也被部下杀死。而因为是亡国之君,在唐代编写的《隋书》中也对他多有丑化。而后世的演义小说里更是把他黑得人人皆曰可杀。
其实细数后世给他罗列的种种罪恶,很多都是不实之词。例如说他弑父,其实即使是在唐朝宰相魏征编写的《隋书》里也并未写到他弑父的事,也如实写到隋文帝杨坚是病死的。至于说杨广霸占后母史书倒有记载,不过是否属实也有争议。实际上很多对于杨广荒淫无度的描写都毫无根据。因为杨广的皇后妃子加起来也不到十人,膝下只有四子二女,而且这六个子女里有四个都是正妻萧皇后所生。要知道唐代两位最有名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与唐玄宗李隆基不说妻妾多少,光是子女数量就很惊人。李世民有子女三十多个,李隆基有子女五十多个。而且李世民霸占自己的弟媳,儿子李治又娶了他的妃子武则天。李隆基又霸占了他的儿媳杨玉环。由此可见说杨广好色是毫无道理的。
至于杨广杀了他的哥哥杨勇一家倒是确有其事。杨广杀兄也是迫不得已,只能说是夺权斗争的必要手段。本来他也不想向几个侄子下手,但这几个侄子的外公向他进谗言,杨广一时动摇才将他们除掉。不过那也是他在诛杀杨勇三年之后才除掉的。杨广其实还是很念手足之情的。除了杨勇之外,对三个弟弟都未加害,特别是五弟杨谅起兵造反,失败被擒之后群臣纷纷建议杀掉扬谅,而杨广最终念及手足之情不忍加害,将扬谅削职为民,囚禁至死。而反观被称为一代雄主的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兵变中亲手射死了大哥李建成,又诛杀了三弟李元吉,更残忍的是把他们俩的十个儿子也在同一天杀掉。要知道李元吉死的时候才二十三岁,他的五个儿子多大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不得不说在这方面李世民比杨广要狠得多。
当然杨广也是杀过不少人,除了杨勇一家,还有如隋朝开国功臣宇文弼、贺若弼、高颖等。还有著名诗人薛道衡等人。所以杨广也有心胸狭隘,猜忌多疑的一面,这也是他丢了江山,成为亡国之君的重要因素。所以对于这个人物也要综合评价,而不是非黑即白。而今天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公正客观地看待历史就会发现其实被历史丑化的人物里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因此杨广虽是亡国之君,但也不失为一个有为之君。他所留下的经验教训也值得后世吸取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