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三国志》作者的老师是卖国贼吗?

(2016-03-03 10:12:3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http://p12.qhimg.com/t01d92cc8c7323aed5f.jpg 在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出现了无数英雄豪杰,而以蜀汉为正统的《三国演义》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很多蜀汉时期的英雄。但让人遗憾的是蜀汉也是三国里第一个亡国的。至于蜀汉灭亡的原因,有人总结大体有四点:刘禅昏庸,黄皓弄权,陈祇乱政,谯周误国。其中谯周堪称是压垮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在他的力主下,才导致刘禅投降,仅历两帝,立国仅四十二年的蜀汉就从历史上彻底消失了,因此谯周一直被认为是蜀汉的奸臣和卖国贼。在小说里谯周也是以一副奸臣的面貌出现。
  在小说里的谯周可谓是个职业占星师劝降师,他本是益州刘璋的手下,刘备兵进益州后他以夜观天象,群星聚于蜀郡,其大星光如皓月。”以及童谣“若要吃新饭,待需先主来”,来说明天道不可逆,力劝刘璋投降。而后又拥戴刘备称帝。诸葛亮北伐时他也屡次以天象不吉劝阻。后来邓艾偷渡阴平,兵临城下,谯周又极力劝刘禅投降。可以说是个墙头草式的投机分子。
  其实在历史上谯周是个极有才华和风骨的大学者。小说里的谯周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相差很大。历史上的谯周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儒家学者,精通《尚书》。不过在谯周的幼年他父亲便去世。谯周成年后酷爱古籍,又勤奋好学。家里虽然贫困,但谯周不留心治理产业,而是安贫乐道,整天与儒家经典相伴也乐在其中。这段苦读的时间也为谯周日后的发达打下了一个牢固的基础。他不仅通晓儒家典籍,而且熟知天文,并擅长草写书札。《三国志》中说他:“无造次辩论之才,然潜识内敏。”就是说他虽没有雄辩的口才,但知识渊博,反应机敏,是很有内秀之人。
  因此他的才学也引起诸葛亮的注意,诸葛亮曾兼任过益州牧,任命他为劝学从事。这个职务相当于现在的省级教育厅副厅长。可见谯周并非像小说中所写曾投靠刘璋,而是被诸葛亮发现和提拔起来的,因此谯周对诸葛亮极为尊敬。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病逝,当时朝廷下诏禁止朝廷大臣到前线去奔丧,但谯周不顾禁令,迅速抵达前线吊唁诸葛亮。诸葛亮死后继任的蒋琬任命谯周为典学从事,也就是由副厅长升为正厅长。成为益州的学者之首。
  后主刘禅立刘睿为太子,谯周又被调到太子府为家令。刘禅这个皇帝大毛病没有,就是太贪玩,经常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沉醉于声色之中。谯周便上疏给刘禅,以王莽和刘玄、公孙述等败亡,光武帝刘秀中兴的历史典故提醒刘禅,先帝的遗愿和祖上的功业还没有完成,确实是不到享乐的时候,让刘禅减少乐官维持在先帝刘备时的规模,以行动来教育子孙节俭。刘禅并未听进去他的进谏,任命他为中散大夫,仍然侍奉太子。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北伐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更加频繁起来。北伐并没有让蜀国得到什么利益,反而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消耗了很多物力与财力。谯周从心底里是反对北伐的,为此他和当时执掌大权的尚书令陈祇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辩论,退朝之后又写出一篇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著名的《仇国论》。在这篇文章里谯周以周文王爱护百姓,越王勾践抚恤民众,以及刘邦让民众修养生息的例子,说明他们都因此而击败了比他们强大的对手,因此谯周指出:“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因此周文王等人的成功就是不使民众劳苦而能审时度势。而一味穷兵黩武,必然会造成土崩势生的结果。
  谯周的《仇国论》立足于实际,着眼于百姓的利益,直指无谓的战争对于百姓的戕害和对国家的危难,应该说是一篇相当严谨深刻之作。而能够以老百姓的利益为角度反对战争,也是极为难得。不过这篇《仇国论》和之前他给刘禅的上疏一样石沉大海,没有引起任何重视。这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伏笔。谯周后来又担任光禄大夫,虽不参与朝政,但因为名望很高,又品行端正,因此深受尊敬。刘禅也经常就国事来征求他的意见,结果因为他给刘禅出的一个主意便让他留下了千古骂名。
  公元263年邓艾偷渡阴平,长驱直入,直捣成都。这时蜀汉朝廷乱成了一锅粥。刘禅也彻底懵了,完全没了主意。这时候只有谯周脑子清醒。有人认为应该去投降东吴或南中,谯周认为东吴和南中也肯定不是北魏的对手,如果到时候再投降北魏等于受了两次屈辱。因此他认为北魏最终会据有天下,如果这时主动投诚,刘禅还会有封地和爵位,而如果投到别处再被北魏追杀,恐怕就灾祸更大了。这次刘禅听了谯周的话,主动出城投降了邓艾的魏军。
  谯周劝刘禅投降曹魏被后世当做了卖国贼,几乎被钉在了耻辱柱上。然而正如《三国演义》的开篇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时蜀汉已经是气数已尽,无法和强大的北魏对抗,而对于老百姓来说也只想过安定的日子,至于谁来当皇帝都无所谓。因此蜀汉百姓得知魏军进城都具香花相迎。而谯周顺应时势,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战争。而且他也判断对了形势,最终三分归晋,统一于曹魏出身的司马氏家族之手。而无论是刘禅还是皇室成员以及朝中大臣都受到优待,而且也避免了蜀汉百姓遭到涂炭。因此《三国志》中说:“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因为谯周有全蜀归附的功劳,司马氏家族多次对他封官进爵,但谯周因为生病没有赴任。在公元270年病逝,终年70岁。谯周最主要的成就不在做官上,而在治学与教育方面。他著述丰富,计有百余篇之多。可惜的是基本都散佚了,只有后人的一些辑本存世。谯周在教育方面也成就卓著,他的学生里最有名的就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陈寿在写《三国志·谯周传》时还提到过自己去探望老师时谯周对他说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这一次是他们师生最后一次相见了。此外谯周的学生里还有一位著名武将,就是曾抗击魏国和吴国入侵的蜀汉将领,后来又担任晋国的冠军将军,假节,晋封西鄂县侯的罗宪。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