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云南青年评论家队伍建设?
2016-01-29
云南文艺评论
http://mmbiz.qpic.cn/mmbiz/567DF1gesluXDprry2vSK8UXbS5SBXEU3arYH1I4QBaSoiaNRpbsC7Kblicsz8KJjelGwWC6MEBxAiaKKr545c3PQ/0?wx_fmt=jpeg
主持人语:
文艺的希望在青年,文艺批评的希望也在青年。无庸讳言,云南文艺评论青年批评家的队伍建设却是相当薄弱的,这话说了多年,却无大的改变。许多时候我们往往把责任归之于青年,认为是他们已经对文艺评论这一严肃的工作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是他们耐不住寂寞,不愿意把自己宝贵的精力投放到文艺评论这一冷清的工作上来。是这样吗?这次“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在云南举办,云南的部分青年文艺评论工作者得以参加,在他们的思想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引起了他们对自身队伍建设,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思考。会上言尤未尽,于是会下继续讨论,形成了这篇稿子。他们畅所欲言,说出了许多宝贵的想法。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云南还有一些从事过文艺批评的青年未能参与进来讨论,他们中应该还有一些宝贵的建议。愿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云南文艺界更加重视青年评论队伍的建设。
(宋家宏)
如何推动云南青年评论家队伍建设?
蔡
丽 等
参加完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骨干专题研讨班”之后,省内各行业的中青年评论家们有了接触和交流,也更加切实地体会到云南省内文艺批评的沉闷空气和作风,体会到云南省中青年批评家队伍的松散、话语的微弱、传声和发力的艰难。由此我们发起以“壮大云南省中青年批评家队伍,创造云南省新的时代文艺新批评”为题的讨论活动
, 大家畅所欲言,为云南青年批评家队伍的成长建言献策。 现将讨论稿整理如下。
你怎么看待目前的云南青年评论家队伍?
孔莲莲:
目前云南的青年评论家队伍,可以分出两部分,一部分集中在全省的高校里,这一类文学评论者的特点是受过专业训练,专业和理论知识相对扎实,对作品的阅读既有相当的历史厚度,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另一部分散落在民间的文学爱好者,从对文学的爱好自发的开始接触文学评论,相对知识储备稍弱,但文字功底好些,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较好。
郭鹏群:
他们两支队伍确实很清晰,且二者各有所长短。高校队伍理论强但往往缺少细腻的文字感受力和形象准确的文字表达功底,评论文章沉闷有余,鲜活不足。民间派感受好但学科知识残缺不全,文章缺乏学理的缜密。
孔莲莲:
无论是“学院派”还是“民间派”,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多数人并没有强烈的地域概念,把自己定位成“云南青年评论家”,他们大多根据个体的喜好阅读和评论作家作品,这些作品并不驭于云南籍的作家,以地域为特征的评论家队伍并没有建立起来,大家各自为战,比较自由松散。
蔡 丽:
我倒觉得研究视野完全可以不局限于云南,但是批评队伍应该形成一定的聚合力是必须的。云南评论队伍最大的问题就是山头主义,山头之间一盘散沙,尤其是高校力量和各地州文联杂志阵地的评论力量互为轻视,不相往来。使得高校的理论优势和专业化素质困死在象牙塔,而文联和杂志系统的个性化感怀困死在地方性局部交流空间。全都“死”在自己窝里,不能抱团向外冲决。
成联方:
你们文学的已经是大队伍了啦,还不满足!看看我们书画批评才有几个专业人才?一期杂志才有几篇批评文章?具有高素质修养的书画批评人才尤其缺乏,尤其需要大力建设。
杨荣昌:
数量上不够多,而且单兵作战,没有形成团队影响力。文学评论队伍断层,1985 年后出生的能形成一定影响力的评论家几乎没有,存在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发展后劲不足。
郭鹏群:
人才分布不均确实是个大问题。比如电影批评人才也是缺乏,很多影评压根不具备专业水平。还有舞蹈呢?乐评呢?很不活跃嘛!
你认为影响云南青年评论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哪些?
蔡
丽:
我认为,首要问题是相关机构组织和老一辈批评家是否眼光长远,有心“建设”。云南的青年批评队伍要上去,得给年轻人资金支持、项目支持、平台支持、政策扶持、说话的时间和地点扶持。可是,一个作家的研讨会,有多少压根没读过作家作品信口胡说的人在那洋洋洒洒?为什么云南创作与批评互相轻视?批评出不了云南。难道我们就擅长窝里斗、圈里乐、彼此说的话彼此都觉得没意思吗?
朱彩梅:
对,整体批评风气是个大问题。有多少研讨会是摆样子?在一派官样作风和虚假姿态背后,是多少年轻的批评家字斟句酌、反复思量、呕心沥血的文字没有发表平台,没有出版支持!
成联方:
好不容易写出文章,要交版面费,人家才给发。好不容易抛妻弃子式地整本书,你还得跑资金找出版社。姑且不说咱们花的时间精力了。所以,大家不是戏称,做研究都变成自我娱乐,完全靠兴趣支撑嘛!我们也是在为文化事业呕心沥血做贡献,怎么就没有人看见呢?
蔡
丽:
老一辈申请出版容易得多,我们年青没名没分,人家眼角的余光也不见得扫得到。
杨荣昌:
不能光怪老一辈,问题是双方面的,组织扶持不力,年青人也是雄心不足啊。一些年轻批评家雄心不足,没有放眼全国的勇气,只在云南省内打转,也带来批评气量小的问题。
地州问题更突出。文艺组织缺乏长远规划,为评论家成长所搭建的平台不多,未能及时引导评论人才进入文艺前沿。有的文艺组织负责人缺乏对文学评论客观公正的看待,认为评论是为作品服务的,评论家的职责是为作家鼓吹,尤其认为在地州工作的评论家只有写当地作家作品的评论才是主流, 才能受到肯定,反之就会受到变相的压制。
郭鹏群:
云南文艺批评“小家子气”严重,气场不足。没有出现成功的,有份量的“史”的文艺批评著作。这表现在“整体意识”不够,较少以“史”的眼光评判作品,也很少把云南文艺作品放置到中国整个文艺环境中考察与定位。电影与舞蹈等方面尤其如此。也很少有作品进入到高校的“史”的教材与教学中,这甚为遗憾。
李发荣:
批评话语氛围有问题。具体表现为老一代评论家占据着主要的话语权;评论对象和范围过于局限(仅局限于云南);思想守旧、评论不够犀利大胆,只有褒没有贬,更是缺乏批评。只要稍微关注一下省内涉及文艺评论的几本杂志,我们就会发现,每一期刊物上几乎都是那几个人的名字。这一方面表明这些老前辈们笔耕不辍,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青年评论家后备力量的明显不足。说到底,云南的文艺评论不能仅仅依靠少数的几位来维持,必须积极、有目的的培养一批青年评论家。
成联方:
书画界人才的专业批评修养不足。书画批评家需要储备中外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各个时代的文化知识,还要有具体的“技法”体验,最重要的是具有有效性、前瞻性思维。这种全方位的文化要求,云南批评家少之又少。
朱彩梅:
评论者自我内在经验不足,导致批评主体缺失。由于缺乏丰富的文学、人生内在经验,评论者容易沦为某种理论或思潮的俘虏,在面对新的艺术文本诞生,面对新的艺术力量崛起时,无力解读、阐释新作品,审美判断、知识系统不同程度地失效,大多评论者无力从文艺立场来分析作品,而是从文化、性别、地域、种族、历史社会等角度来绕圈子,评论陷入平庸俗套、言不及义、自说自话的尴尬境地。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文环境适合评论队伍的健康发展?
郭鹏群:
急需改变歌颂式批评风格和圈子风气。很多新的文艺作品,其评论很难看到年轻批评家的身影,圈子风气阻挡了年轻批评家的进入。即是进入到云南文艺批评之中,人情批评现象严重,歌颂式批评盛行,从而难以起到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进而失去了文艺批评的真正意义。事实上,部分年轻人才华横溢,但难以撼动当前的云南文艺批评现状,云南文艺界也不注重对年轻文艺批评家的培养、推荐与选拔。另一方面,部分年轻人锐气不够,碍于情面或不想卷入是非,从而限制了才能的发挥。我们还没有发现敢于直言批评,坚持自己价值判断的年轻批评家出现,这值得我们深思。
陈
林:
良好的研究和评论生态环境。 学术研究 (也包括文艺评论)本来就讲究薪火相传,文学教育就是把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一代代传下去。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难以克服的局限。在一种好的学术生态中,年轻一辈一方面师承、延续老一辈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吸纳外来资源,与当下最优秀的研究者形成某种对话关系;而老一辈则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年轻人,同时为后来者提供更多的成长、发展空间。与之相反,恶性的学术生态则往往是,几代人之间没有基本的互相理解、尊重,甚至为争夺话语权弄得斯文扫地。
成联方:
亟需建立和培养云南的中国书画艺术批评队伍,定期举行专题研讨,聘请全国一流批评家授课,扩大我们的艺术视野,
不要仅仅死守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而要关注全国,放眼世界。
第一标题你认为建设云南青年评论家队伍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蔡
丽:
一定利用好我们和省外的沟通机会,同时要强化我们自己的声音。文联和作协有许多和省外批评家、作家交流的机会,但我们往往请了人来,拿了我们的奖,对云南恣意批评一番,我们自己展现一点膜拜或厌恶,就走了。这个意义有多大呢?我们的目的肯定不是请个人来对云南指指戳戳。我们得解决问题。比如,如何通过省外大家来云南,建立云南青年批评家和他们的联系和合作,这就需要组织机构的背后扶持了。同时,我们应该自己立足于云南的独立的思考。主流不能置之不理,但是,我们要一直跟随大城市的潮流,你永远也跟不上,我们可以思考做一些云南特色、云南独有的东西。让主流来向我们寻找资源以及思路。
孔莲莲:
其一,加强官方的扶持力度。近几年,云南省文联组织“青年评论家”的培训班,在云南评论界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但是类似的活动应该更频繁些,才能为广大青年评论家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其二,调动民间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包括非官方的经济支持和民间的文学评论者的聚集和组织,以此辅助官方的活动,来活跃云南的文学和评论。
陈 林:
必要的良性互动和团队合作。起码在省内的评论家之间、评论家与作家之间,建立必要的良性互动关系是非常基本的。文艺评论本来就讲究及时性和在场感,像一些诸如作家、作品的研讨会所起的作用不是说虚造声势,而是在良性的对话、沟通中确实提高了整个队伍的素质。没有水平的提高,再大的声势都毫无意义。同样,团队的聚合力并不是众口一词、互相吹捧,甚至党同伐异,而恰恰是在思想观念和智慧的争鸣、交锋中释放出力量。
李发荣:
现代师徒制的建立刻不容缓。我们可以借鉴高校导师制,在老 -
中 - 青,省外 - 昆明 - 地州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师徒联系。在培养新人、提携新人方面,老一代的评论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必须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邀请他们出马,形成表率。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创造评论家与评论家的直接对话关系,避免隔空仰望或俯视。
杨荣昌:
一是由宣传部门或文联出面,聘请京沪广等一线城市的著名评论家与省内的青年评论家结对子,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一位名师带一名或多名弟子,指导研究方向,跟踪研究进程,并负责帮助推荐学员成果,同时给学员下任务,压担子,敦促其勤奋努力。二是为青年评论家成长搭建平台,在主流媒体开辟青年评论家专栏,组织出版青年评论家文丛,为其成果展示提供机会;适时吸收青年评论家进入各级文艺组织的领导层,为他们的成长助力;在云南文艺基金奖、云南省“四个一批”人才推荐等方面给予青年评论家必要的关照。三是适时组织青年评论家座谈会,针对某一重要文艺现象进行集中研讨,相互交流,合力攻关。
成联方:
大力扶持云南书画艺术的批评,形成批评与创作共增互长的良性循环。云南当代油画批评相比,云南的中国书画批评还更落后一些,甚至是一潭死水。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是“二而一”的关系。云南书画创作整体水平低,艺术批评水平也就低;云南艺术批评水平低,整个云南的书画创作水平也就随之而低。
郭鹏群:
云南文艺批评呈现“暮气沉沉”的老人现象,年轻文艺批评工作者的锐气不够,平台不广。建议建立云南年轻批评家骨干库,搭建平台,有意识地吸引年轻批评家投入到云南文艺批评中,特别是要结合云南各高校中的年轻硕士、博士,以史学的眼光加快总结新中国 60 多年来云南文艺的发展得失,树立风清气正的批评风气,从文化自觉的高度建设云南文艺批评队伍,切实提高云南文艺批评的批评意识,这在当下的云南文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何建立和利用相关资源平台?
蔡
丽:
应该给予青年评论家相应的出版和发文支持。比如省文联有各种各样的出版项目,完全可以从中抽取一二面向青年评论家嘛!相信大多数评论家都会踊跃交稿的。同时也是一个集中展示云南青年评论水平的机会。全国现在都在踊跃地推出新的文艺评论人才,已经形成了文艺评论换代的理论大环境,云南也应该有所改观。同时,相关杂志可以组织一些议题、一些研究和批评论坛,让青年评论家集中进行讨论,这样既让云南的一些批评盲点有了关注,同时也使青年一代评论有了发言的舞台,岂不一举两得。
朱彩梅:
首先,搭建省内外青年评论家的交流平台。既组织持续、长效的定期研讨,也不定期策划短兵相接的交流,使云南青年评论家聚集力量,与省外同行互相促进,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保持在“现场”的敏锐性、独立性,激发云南文艺评论的内在活力。其次, 建立作家与评论家的对话机制。 现在 “70后”
.“80后”,尤其“90
后”的创作与以往的文学有很大差异,有效对话可激发评论家寻找新的话语和标准,推进创作与评论的共同发展。
陈
林:
话语平台的重要性大家有目共睹。许多优秀的中青年评论家的成长都是和某几个重要的刊物联系在一起的。显然,省内的期刊、杂志办得确实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以《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为例,这样一个刊物竟然没有和知网及其他一些网络平台合作,这多少有点匪夷所思。
成联方:
建议《边疆文学·艺术评论》,为书画艺术批评开辟专栏,由国际国内著名批评家或者省内权威批评家主持,定期讨论本省或者省外以及世界的重大艺术事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扶持,云南书画批评才有望走出低谷,说不定也会产生出在全国闻名的云南批评家。
朱彩梅:
现在的权威学术刊物,基本还是前辈批评家的园地,青年评论者鲜有发表文章的机会。在云南,虽然《边疆文学·文艺评论》
近几年一直开设着 “新锐批评” 栏目, 今年还新增了 “青年批评家”
,《大家》去年也开设了“80
后批评家大展台”,但从文艺评论的人才梯队培养来说,还是太少了。要是云南本土刊物能够根据文艺创作的情况,每年在一两期上开设专栏,邀请省内外青年批评家就某些专题发起深入讨论、争鸣,这对批评家成长及文艺创作都是很好的。
李发荣:
云南文艺界应加大与高校的互动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化。云南文艺界应加大与高校的合作与交流,建立长效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文艺评论家协会与高校合作建立的“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评论家人才培养基地”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每月定期组织、制定不同的主题和研讨方向,针对热点和前沿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真正把青年文艺评论家协会办进高校,形成常态工作,并且在文艺评论刊物上适当开辟高校青年文艺评论专栏, 适当发放稿酬,以作激励,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孔莲莲:
交流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培训班,还可以组织某些作家和作品的研讨会;经常举行评论家和作家的互动交流活动;组织一些青年评论家相互之间评价,通过互相借鉴和批评,建立个体风格,并获得交流。同时,继续组建有影响力的话语平台。除了《边疆文学文艺评论》,《云大评刊》,应该形成地州、省级和国家级三类的话语平台。地州刊物已经很多,如曲靖文联的内部刊物《珠江源》,地州各刊物之间加强交流。国家级的交流平台,需要官方和重要影响力的评论家和作家出面争取,而后者是提高云南文学评论水平的关键。
你所知道的云南青年评论家有哪几位?在你看来,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陈
林:
我比较熟悉的有蔡丽、郭鹏群、谢轶群、颜炼军、周明全等诸位老师。他们身上各有可资学习、借鉴之处,不一而足。
杨荣昌:
我比较熟悉的是以下几位。周明全:视野开阔,创新力强,文章收放自如, 近两年来致力于 “80后”文学的研究与传播,以其受聘为第四批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为标志,云南的文学评论正在受到全国的关注。蔡丽: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将学院派的严谨与个人的才情很好地结合,以宽阔的学术眼光观照云南文学创作。郭鹏群:他的专著《中国电影中的云南形象研究》,不仅对云南电影研究具有开拓之功,在全国电影研究领域,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存在。谢轶群:文笔洒脱,见解不凡, 《流光如梦:大众文化热潮三十年》以严肃的学术态度穿过纷纭复杂的文化迷障,透视艺术之源的流向,探寻历史烟云中的人心嬗变。艾自由:庞大的阅读量,让其获取丰富的文学信息,能敏锐感应来自创作现场的律动。朱彩梅:多年沉浸于中国现代诗歌研究,已发表了一批具有较深学术含量的文章,学术前景值得期待。
朱彩梅:
目前云南文艺界有几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评论家,蔡丽、郭鹏群、谢轶群、周明全、杨荣昌、符二等。蔡丽的大散文及诗歌研究风格温婉,逻辑缜密,学理清晰。郭鹏群关于“云南题材”的影视研究,拓展了云南批评生态的丰富性、多样性。谢轶群的评论没有论文腔、学报腔,让人眼前一亮。杨荣昌艺术感觉敏锐,有远大的批评抱负。符二的评论是创作的延伸,基于自身的写作经验,比较贴近文本,容易与作者形成对话。周明全是最近几年迅速崛起的评论新星,他的批评主体意识很强,先后出版文学评论集《隐藏的锋芒》,策划《“80 后”批评家文丛》、“80 后”批评家系列访谈等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孔莲莲:
我所认识的云南中青年评论家,多是些年轻有为的高校教师,如蔡丽,郭鹏群,谢轶群等人,这些人给我的感觉是:文学基本功扎实,都受过专业的文学训练,对文学有着浓厚的热情,悟性很好,且踏实勤奋, 并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师友互相交流和促进,形成了比较好的圈子。
你自己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评论家时所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希望得到一些什么样的帮助?
蔡
丽:
缺乏理想追求下的勤奋和热情。尤其是在家庭事务比较繁杂琐碎的情况下,许多工作只停留在散漫思考层面,没有燃上一把火成为闪亮的文字。没有勤奋是根本做不成研究和批评的。这是一个文字工作者的大忌,目前我自身处在如此瓶颈。是的,得先自己把机器开动起来。
朱彩梅:
我遇到的困难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方面,从外在环境看,当代生活本身已变得孱弱不已,外界的一切使评论者悬在虚空,而身处其中的高校比较重视科研成果、教学成效的定量、定性考核,有很多硬性的工作要求。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投入足够精力进行文艺评论都是如此艰难, 更不用说培养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一状况短期内很难有改变。
另一方面,我觉得主要的问题还在自身。自我锤炼和专业成长不足,希望能够增进见识、能力,提高艺术感受力和人格,把作品好的、美的东西表达出来。
陈
林:
成为一位合格的评论家,对我来说还为时尚早。我遇到的困难经常在于,一个学人应有的长时间的沉潜、打磨与当下浮躁的学风,发自内在需求的写作与现行学术体制要求下的学术生产之间的纠结、矛盾。
杨荣昌:
自己虽然跻身高校,却并非在教学或科研岗位,而是从事繁琐的党务工作,常在养家糊口的公文写作与抒发心性的文学评论之间摇曳,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导致整个心灵经常处于被割裂的痛感状态。时间被消解,精力被耗散,许多有价值的学术命题难以沉下心去作深入研究。希望能够到更适合学术研究的岗位上工作,将对文学的热爱转化为科研创新的优势,创造更多有价值的学术成果。
孔莲莲:
一,就目前来说,我还没有完全进入云南文学评论圈和云南文学圈。希望自己能够与云南甚至全国性的文学圈熟稔起来。
二,我的成长还需要优秀评论家和作家的提携和意见。自己的评论作品能否得到同行和作家的认可,评论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感受力,表达力,除了个人的努力, 也需要老师们和同行们的批评指导。
发言人
成联方 :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书法博士
蔡
丽: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杨荣昌: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郭鹏群:昆明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
朱彩梅:云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文学博士
孔莲莲:曲靖师院中文系青年教师、文学博士
陈
林:云南大学硕士,苏州大学文学博士
李发荣: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
责任编辑:程 健
余松涛
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