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好作品评选揭晓
作者:李云飞
原载:《昭通日报》2016年1月29日第1版
|
|
本报讯
(记者李云飞)
2015年度本报通讯员好作品评选活动于近日揭晓。评委认真负责,经过两次评选,即初评和终评,评出好作品一二三等奖若干篇。[表彰名单见本期第四版]
参加本次评选活动的通讯员十分踊跃,自荐一批好作品,呈现喜人态势。老通讯员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一批新通讯员迅速成长起来。值得一提的是,骨干通讯员再接再厉,充分发挥了带动作用,形成了报道合力。一些地方制定的外宣奖励政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评作品表现为十个特点:一是时代气息不断加重。这些作品提升了报纸质量,强化了党报主阵地作用。二是反映一线的作品多起来。这些作品有了一定的现场感,主题集中,一目了然。三是关注民生的作品比重加大。不少作品切合实际,提炼了好经验和好做法,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四是故事感增强。一些小通讯通过小故事感召社会,以小见大,令人回味。五是标题制作有所突破。在求“实”的前提下,开始注重标题制作,有一定吸引力。六是报道死角逐渐消亡。一些不被关注的行业有了“亮点”反映,得到社会认知,形成支持力量。七是言论文章有了一定深度。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给人启发,有的还写出了一定的新意。八是基本做到了一题一事。不偏离主题,一篇新闻讲一件事,突出了主题,收到较好的影响效果。九是材料味有所减弱。一些作品经过加工整理,补充内容,提升了一定的可读性。十是结构较严谨。拉拉杂杂的情况减少,层次开始分明。
当然,也还存在采访不深入、写作不精当、文字欠准确、描述不生动等问题。但总的来说,2015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积极探索的一年,希望广大通讯员朋友再接再厉,在2016年里有更大的突破,有更多的收获,预祝通讯员朋友们新年快乐、更进一步。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