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作家群的一个样本及研究意义
——读《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有感
作者:马 忠
原载:《昭通日报》2016年1月18日第3版
在云南当代文学的发展格局中,昭通文学占据了突出位置。这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地域性创作群体,经过二十余年的拼搏,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昭通作家群”,被文学界、理论界称之为“昭通文学现象”。由刘绍清主编的《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就是一部了解昭通作家的较为全面的“档案”和“昭通文学现象”发展的理论成果。这一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昭通文学多彩景观的一次探险,具有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昭通文学现象已成为一个明确的客观存在。“昭通作家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很强的地域性和活力性,彰显的多元化,明显的民族性。《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一书,从文学本体出发,立足于自我体验,对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昭通地区文学现象后,活跃于文坛的一批昭通作家即“昭通作家群”的宏观本质做了富有深度的阐释和发掘。具体而言,该书对新世纪的昭通文学发展的现状、特征、存在的困境与解决路径,以及昭通文学中的“昭通形象”所呈现出的特点与面貌、昭通文学中的“昭通形象”的建构策略等进行了论述。读者可以由此看到整个中国文学史在昭通这个局部地区发展的缩影,看到昭通地域文学发展的典型性和特殊性,看到昭通地域文化背景和文学发展的相互关系。这里,我就该书的印象谈三点个人体会。
一、《昭通文学道路初探》从文学的层面,将昭通当代文学创作做了一次全面的梳理,总结了昭通文学繁荣原因,精准到位。
一是昭通地区厚实的文化底蕴是基础。地域文学既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在地域文学形成的过程中,环境提供了物质的条件,文化积淀是其精神养分。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交界处,自秦开五尺道以后,昭通就成为了中原文化传入云南最重要的通道,创造了灿烂的朱提文化。中原文化对云南的影响,最早影响的是昭通,因此这方土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较为厚重的文化积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为昭通文学提供了良好的传统。二是以中青年人为主的创作群体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潜心创作。在昭通,由于经济水平低,中青年作家和诗人们的待遇与其他省市比要低得多,但这丝毫没有减弱昭通作家们创作的热情,他们完全出于对文学的热爱才投身这个行业。文化的自信与经济的落后,形成了昭通作家独特的人文气质。三是昭通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学事业关心和大力扶持,也是促成昭通文学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多年来,昭通市委、市政府敬重、善待和呵护昭通作家,不仅在政治上关心,在政策上倾斜,在精神上鼓励,在资金上投入,在生活上关爱,还通过下派挂职体验生活、外派参观学习考察、为昭通作家出版文集等措施,使得昭通作家群不断发展壮大。
二、《昭通文学道路初探》不只是一种计算学意义上的统计和归纳,它还是一段时间内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探讨,特点鲜明。
一是适时。昭通地处偏远,要想跟上时代步伐,缩小与发达地区文化发展的差距,就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昭通的文化原浆,深入研究昭通文学、推动创作繁荣,进而和快速发展的经济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该书的编辑出版对于繁荣文学创作、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义不可低估。二是细致。该书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昭通文学创作作为考察目标,认真梳理这一区域文学的发展轨迹,为我们打开了昭通文学发展的内在肌理,看到地域文化、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等因素对昭通文学的潜在影响,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还可以看到丹纳所强调的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对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定性。本书内容翔实、具体,很全面地展示了昭通地区的文学成果。三是实用。通过阅读这本著作,让我们对色彩斑斓的昭通当代文学刮目相看,知道与昭通相关的当代作家和诗人如此之多、如此之杰出,与昭通相关的文学创作如此之丰厚、如此之精彩。比如曾令云、夏天敏、吕翼、刘平勇、杨昭等人的小说创作,雷平阳、樊忠慰、麦芒、陈衍强、夏吟等人的诗歌创作,刘建华、雷平阳、淡墨、阮殿文、刘平勇等人的散文创作,曾令云、刘建忠、刘广雄、蒋仲文、廖天云等人的报告文学和戏剧创作,宋家宏、李骞、黄玲、刘廉昌、艾自由等人的文学研究与评论,都是微观文学史意义上极为重要的个案,从中可以展示诸多令人深思的文学特性。对教学和研究亦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昭通文学道路初探》无论具体操作还是学理探讨,它对研究昭通地域文学都有着深刻的导航意义和参考价值,值得重视。
首先,从文学门类上说,昭通文学发展呈现出罕见的均衡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都涌现了一批重要作家,有些甚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在一些主要的文学门类中,作家年龄结构上的梯队性、层次感都非常鲜明。像小说创作,代际的延续性非常强。其他门类也是大体如此。这种门类的均衡性和梯队的延续性,可以很清晰地展示这一区域的文学发展轨迹,并进而凸现整个当代文学的发展形态。其次,从审美风格上看,昭通的文学发展则呈现出多元化特质。传统与先锋、疏淡与冷峻、写实与荒诞等等,都可以在这一区域的写作群体中找到明确的个案。这也表明,该区域的文学在审美风格上拥有广泛的表征性。譬如,我们立足于夏天敏的个案研究,可以看到民俗在夏天敏的小说中不只是叙事的背景,而是直接成为小说文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俗故事、神话传说等民俗体裁介入小说情节叙事的建构中,并且与小说意蕴达到了完美的统一。透过雷平阳的散文,你会发现“鲜明的场域贯穿雷平阳写作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在这个色彩斑斓的国度,繁衍着千姿百态的自然物种,有着数不清的历史文化足迹的地理位置和广阔粗犷的乡村和民族生活”……这种审美风格上的多元,既体现了昭通作家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又表明了他们以自身的独特风貌,折射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丰富与多元。
当然,文学的本质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而且总是趋于不断的丰富中,它永远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昭通作家群的创作对文坛而言,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写出代表作,或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而是以不可小觑的文学能量,表现出文学在现代性转变过程中的种种自觉的努力。从个案特质上看,昭通的众多作家和诗人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史表征意义。因此,我认为《昭通文学发展道路初探》在揭示昭通文学发展道路的同时,还应该着力于探讨并发现文学创作的内部关系,重新激活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个案,以鲜活的、具体的、被日常经验遮蔽的事实,凸现文学演进的各种形态。从这个角度说,本书宏观研究有余,而个人研究不足。
(作者系知名青年文艺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创研中心特邀研究员、清远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