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梅: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标签:
文化姜淑梅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羊城晚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姜淑梅: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
作者:羊城晚报记者何
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20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开始认字,2012年开始写作,10月出版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
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继《乱时候,穷时候》、《苦菜花,甘蔗芽》两本书出版后,近日,“传奇奶奶”姜淑梅推出了第三部作品《长脖子的女人》。在新作中,她用最平实的语言,将细心搜集的民间故事娓娓道来。
新书发布会上,作家马伯庸、编剧史航到场助阵。马伯庸称,这些故事里,有“最纯粹的善良”,也有“最残忍的诡异”;史航则赞作品里没有说教:“说人家的事,而不是拿人家说事”。
今年步入79岁的姜淑梅满头白发,说话带着很浓的山东口音。她说她是中国作协最“年轻”的会员,写书写了三年,是三年级的“小学生”。
上货:到处听人讲故事
姜淑梅从60岁开始跟女儿学认字,75岁开始写作,去年还成为了中国作协会员。阅历丰富的她历经战乱、饥荒、闯关东,有一肚子的老故事。2013年,她推出第一部作品《乱时候,穷时候》,2014年《苦菜花,甘蔗芽》问世,两本书写的都是她的亲身经历。
活动现场上,姜淑梅回忆了自己刚学写作的情形。“开始学写字的时候手哆嗦,写的横竖都跟锯齿似的,给我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一天都写不出来一句话。到后来一天比一天写得多,感觉自己进步可快了,越写越有兴趣。写第一本书的时候,我一夜只睡四个小时,白天也不睡觉。那时候是文盲写书。现在写到第三年,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了。”
姜淑梅还爱听人讲故事,“人家有文化的作家出去是采风,我比人家低,是‘文盲’,我把出去听人讲故事叫‘上货’。能上点好货回来我可高兴了,黑天都睡不着觉,就想把它写下来。上了不好的货,我也不要。我就想让自己写书的质量提高上去。”新作《长脖子的女人》中所有的文章,都是她听来的民间故事。“我的书很好懂,因为我没上过学,没文化,写的书没什么文言词,也没有成语,都是实话实说,都是大白话。”
姜淑梅“上货”的过程特别有意思,她出门时带一个小兜,里边装一支录音笔、一支笔和一个小本,走到哪遇到了老姐妹,她就说:“我是写故事的人,你们有什么故事给我讲一个吧。”对方有时会回绝:“没有故事。”她就会说:“你们没有故事,那我给你们讲故事吧。我这一讲,就把她们的故事都勾出来了,说,那我也会讲这种故事。”
“不怕起步晚,就怕寿命短,千万不要懒。”这是姜淑梅的座右铭。最近,她已经交出了第四本书的书稿,都是她搜集来的别人的家族史。
写作:60岁以下不知道的故事
姜淑梅有很多爱好,唱歌、弹琴、跳舞、听故事,写作排在第一位。虽已年近八旬,但她每天要看书、看电视学字,日积月累学习,“像俺这个年龄的人,坐在一块儿唠嗑,常常会说现在学啥都记不住了,我就说那是你们不喜欢,只要喜欢就记得住。”
姜淑梅说,她就想写以前的事,要写很多现在60岁以下的人不知道的事。“一开始是消磨时间,后来是爱好写作。我要把年轻人不知道的故事写出来,这是一种精神继承。我的货还有,只要能活着,能走出去,我就一直写。写出来让你们年轻人看一看,知道以前的老人是怎么活过来的,都过的什么日子,都经过哪些痛苦,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