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郑润良《贵州民族报》新作评论专栏1月8日文章:为传统守魂 [转载]郑润良《贵州民族报》新作评论专栏1月8日文章:为传统守魂](//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为传统守魂
——读常小琥中篇新作《收山》
作者:郑润良 版面:第B4版 制作:韦明芳 时间:2016-01-08
在我个人2015年的小说阅读中,常小琥的出现是一个惊喜。先是看到他获台湾“第四届华文世界电影小说”首奖的长篇《琴腔》,而后是在《中篇小说选刊》选载的《收山》。正如评论者所言,“《琴腔》的美感,在于这篇小说的语言……今天大部分年轻的小说作者,似乎太具备西方的现代性,因而再也写不出中国式的句子、中国式的意识、中国式的精神。”的确,常小琥的小说中隐隐透出沈从文、汪曾祺等人的文脉,对于一个年轻作家而言,至为难得。更关键的是,不仅仅是他在语言上“中国式的句子”透露出对西式现代性的反省,他的作品题材关注的焦点也在于此。现代化是百年来中国最大的主题,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在急剧发展变动的时代潮流中,总要有人回首遥望、静心反省,我们在步履匆匆中遗失了哪些不该遗失的东西。
《琴腔》写的是八十年代的京剧团,《收山》同样把回望的目光投向那个年代。《收山》以地道纯正的京味语言为我们讲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一帮“艺大于天”的老厨师的故事,讲述老北京饮食文化的精神及其没落。万唐居烤鸭部的葛清是店里工资最高的人,他一个人竖起了宫廷烤鸭的招牌,连着救活几家店。他在后院的鸭房,别人不能踏入半步。小说通过青年厨师“我”与葛清的交往、学艺见证了传统厨艺的精华,也见证了在现代化、功利化的时代潮流中传统厨艺的没落,这种没落以鸭房被撤、葛清锒铛入狱为象征。对于葛清来说,一只烤鸭的出炉意味着一个漫长、完整的工序。从挑选好鸭子到放入鸭房用专门的食物喂养,而后杀鸭、用特殊配方调出烤鸭调料、烤鸭、出炉,这整个过程处处都是学问。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外人看来个性怪癖、其实内心对传统厨艺的传承有着火热情怀的老厨师形象。同时,传统厨艺的没落也影射了社会在追求高效率的现代化进程中人心的功利化与粗鄙化倾向,不能不让人深思。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80后作家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历史感相对薄弱的一代作家。但就我个人的观察而言,从张怡微、文珍、郑小驴等人身上,可以看到传统、历史、文脉依然在这一代作家身上延续。常小琥的《琴腔》和《收山》使他进入了这一序列并且格外引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