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郑润良《贵州民族报》新作评论专栏12月11日文章:乡土社会的历史嬗变

(2015-12-18 00:42:5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读叶炜“乡土中国三部曲”

 

http://dzb.gzmzb.com/upload/2015-12-11/image/20151210173327_6578.jpg

 

    “乡土中国三部曲”是70后小说家叶炜潜心多年创作完成的三部以他熟悉的苏北鲁南为地域文化背景的长篇小说:《富矿》《后土》《福地》。对于叶炜来说,小说中带有浓厚的苏北鲁南地域特色的麻庄是广大中国乡村的缩影,写好了麻庄,就写好了苏北鲁南,写好了乡土中国。显然,作者在创作之初已经对三部作品的总体蓝图做好了规划。《富矿》完成于2010年,写国营矿厂的进驻对于麻庄人心世态的改变,侧重表现八十年代的乡村图景。《后土》以基层政治生态变化为核心,聚焦新世纪以来的新农村建设。最新完成的《福地》则回到了历史,表现百年来乡土社会的历史变迁。2015年,三部作品以“乡土中国三部曲”的形式重新出版,从而整体性地反映了年青作家视野中乡土社会的溃散与复兴的历史嬗变图景。
    迄今为止,70后作家在中短篇小说创作方面越来越显示出比较强势的劲头,但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与前代作家相比,相对比较薄弱。我们知道巴尔扎克的名言,“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里的小说其实主要指长篇小说。这就要求作家必须对比较长时段的历史有较为深入和总体性的把握。50后、60后作家由于其人生的重要阶段刚好与20世纪中国的一些特殊的、重要的历史阶段相遇加之长期的创作经验积累,使得他们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对于70后作家而言,对于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尤其是新时期之前的历史,更多只能通过阅读、想象等间接经验获得,因此难度较大。因此,叶炜在当下浮躁、功利的创作风气中能够积十余年之功,拿出沉甸甸的三部曲,的确令人敬佩。
    观察叶炜的三部曲,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作者对结构的重视,并且在结构的设置上体现了作者对传统农耕文化的深层次的认同与敬重。在结构上,三部曲都隐含了一个“圆形结构”,即可以回环往复的结构。《富矿》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结构。麻庄人原本过着纯朴、与世无争的生活。随着矿厂的进驻,人们的生活水准提高了,但麻姑、笨妮等乡村少女的心也乱了,传统的乡村伦理在物欲面前崩溃瓦解,最终随着矿山的过度开发同时迎来了人心与生态环境的双重恶化。《后土》以二十四节气为章节名称结构全篇,写麻庄新一代基层领导曹东风、刘青松与贪污腐化的老支书王远斗法,先后建设砖厂与鱼塘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故事。表面看来,这是一个被过度使用的主流叙事。但作者对主人公曹东风、刘青松的刻画能够尽量发掘人物性格、行为动机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对于农村党文化、传统文化、外来宗教文化等文化的对峙、碰撞的混杂局面做了非常生动、深入的剖视。同样,最新完成的《福地》以天干地支纪年方式把全书分为六十章,以辛亥年始,以丙子年终,涵盖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各个重要时段。作品以主人公地主老万贯穿始终,通过家族叙述模式折射大时代的变迁。应该说,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受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莫言《丰乳肥臀》、陈忠实《白鹿原》等作品的影响,在表现手法上也参杂了魔幻现实主义的一些手法,总体上看运用效果还是比较成功的,没有给人以生硬之感。但《富矿》、《后土》的理想式结局显然低估了小说所表现的问题的现实解决的严峻性,与作品整体略有不和谐之感。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