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因为领先于时代而出版的书被忽视的情况,并不鲜见。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图书产业的调查,1965年共有54378种书出版,其中很多书的读者数量可能只有个位,少数则被奉为天才之作,一些被忽视了,一些被逐渐遗忘——这算不上什么悲剧,这就是现实,司空见惯。
就在这一年,丹佛大学的一个名叫约翰·威廉斯的英文教授出版了一本名为《斯通纳》(中译本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小说,它写的是一个19世纪末出生的人一生的故事。美国,密苏里州,来自偏远农场的农家子弟、19岁的威廉·斯通纳进入州立密苏里大学学习农学。因受到文学之爱的感召,主角斯托纳挣脱了自己原本贫瘠的命运,一生致力成为一名学者,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失去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转而寻求自我,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小说内容本身没有波澜,作者又缺乏名气,所以“威廉斯的读者群并不大,但都是最恰切的那一批人,最资深的学院派和整个出版圈”。在这本书出版之后,当时极具文学影响力的大家欧文·豪,是第一个为这本书发声的人,他在《新共和》中这么写道:“严肃,优美,极富感染力。”但这篇书评还没有发表,《斯通纳》已因销量不佳绝版了。
1973年,威廉斯凭借《斯通纳》之后出版的一部作品——《奥古斯都》——摘得美国国家图书奖。这一年,《斯通纳》在英国出版,《金融时报》惊问:“这本书为什么居然默默无闻?英语文学作品——乃至放眼整个文学界——鲜有能抵达这本书作为小说艺术展现的人类知识的高度。”
人们说这本书是地下文学圈的最爱,那些传看的人包括大学生、资深书迷和谙熟的行家。每过大概十年,《斯通纳》就会被提及一次。
1995年,一本流通中的《斯通纳》到了作家史蒂夫·阿尔蒙德手里,是一个朋友给他的,“我只读了一段文字就马上意识到,这本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我整个人都迷住了”。他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有很多年都被认为是不值一提的作品。奥威尔曾说过,时间才是真正评价文学的唯一标准。”
美国NYBR书系的总编埃德温·弗兰克第一次听说《斯通纳》这本书,是从自己朋友的口中。埃德温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了,迅速买下版权,他并不知道截止他读到这本书的那天它已经绝版了多少年,“但这种书你总归不会错过”。2006年,NYBR系列重新出版了《斯通纳》。
奥斯卡是荷兰绿脚趾出版社的创始人,他还记得第一次跟销售团队提及这本书时员工脸上的表情。他们说你疯了吗,听上去是那种特别无聊的小说啊。而且连作家都去世了,到底要怎么办?这句话在中国的出版社或公司听来同样生效,我们的营销部门首先也会质疑前面的问题,这无疑也是关键。
一个纽约朋友跟奥斯卡推荐了这本书,他坐下来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从一开始,他就觉得非出版它不可,“我想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把这书做起来”。2012年,他将这本书作为绿脚趾出版社秋季书目的最重点图书,做了一个极具特色的封面,完美展现了这本书充沛的情感力量,没有强调“经典”二字,他想把它尽可能做得有现代感。他还不断告诉书商,“这本书绝对是让你们卖起来脸上有光的那种书。”
奥斯卡和他的团队知道媒体对这本书有很好的评价,但如何突破经典文学自发的一万个核心读者,让这本书走得更远呢?作家已经去世,传统的经营方式没法用,于是他们转向了社交媒体。“我们用上了所有的科技手段,首先在推特上开启话题,成为话题热门,然后再不断传播”。但是,仅靠发推特并不能让一本书大卖,到底是什么让效果像今天这样出众?就跟《斯通纳》在那些前辈读者心里种进的某样东西一样,这样东西也被种进了奥斯卡心里,“如果你带着激情出版,那你最终能把它做成功。好的文学永远有市场。”
是的,好的文学永远不会被遗忘。好的故事永远会流传下去。曾经在一个读书会上,一位普通读者被问道,这本书为何吸引你?他回答:我读这本书时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主人公斯通纳可能就是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