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尽信书不如无书

(2015-11-14 09:11:1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文地址:尽信书不如无书作者:毕亮1985

尽信书不如无书

在我学习写作之初,正在理工类学校上学,身边好像没有写作之人,我也就没有可以交流的同道;也没有师父领进门,就一个人瞎琢磨,看书也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写,不知道写什么,也不知道看什么,逮到什么看什么,漫无目的,毫无章法。所以,一开始最喜欢看的就是作家谈写作的文章,创作谈、访谈之类,看的最多的还是作家、评论家们的文学讲稿。

最开始看的是傅光明等人编的《我在文学馆听讲座》,这套书好像有好几本,都是根据一些名家的讲座整理而成的文字稿,我都一一借来看,反复地看,从中找写作的技巧,想要走一条写作之路的捷径,现在回过头来看方知,写作之路哪有捷径可走呀。

《我在文学馆听讲座》系列丛书是在学校图书馆找到的,为此还颇感意外,在这样一所以农为主的高校图书馆竟然还有这样一套书。所以一找到此书如获至宝,马上借出来阅读、学习。那时看他们的讲稿,更多的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写作的,他们又都在看什么书。这样的讲稿,对于初学写作的我,显得格外重要。

好几年后的2013年春天,我到鲁迅文学院学习。鲁院和中国现代文学馆同一个院子,而现代文学馆一有讲座,在鲁院也先得便利,去认真听过几回。317日,有一场迟子建的讲座,我去了,看着文学馆学术报告厅挤得水泄不通的读者、听众,听着迟子建的演讲,突然想到了多年前在几千公里之外的乌鲁木齐某大学宿舍里抱着《我在文学馆听讲座》时陶醉的自己。只是书里的内容很多都忘记了。如果翻检那段时间的习作,是可以看出其中的影响的。

大学毕业到伊犁时,我随身带着的书里就有自己在网上搜集整理的一些作家讲稿,打印装订成册,现在还放在我的书架上。

最近几年,在不同的场合,或笔会,或学习班,也听过不少文学讲座,有些当时就索然无味,有些一直引为良言,受用至今。

19828月,我喜爱的作家汪曾祺在我正生活的伊犁有过一次文学讲座,经记录整理刊发在当年的《伊犁河》第4期,汪曾祺的讲座题目是《道是无情却有情》,后来这篇讲稿收在《汪曾祺全集》第三卷中。2009年当我翻读泛黄的杂志合订本,看到汪先生的这篇讲稿,虽然还不到两千字,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继续找他写伊犁的文章看。再后来看《汪曾祺全集》,收进了包括这篇讲稿在内的许多文学讲稿,但见这篇标注的讲座时间很模糊,于是通过访问当年参加过讲座的当事人,陪同汪先生在伊犁采风的伊犁本地作家,基本确定了汪先生的讲座时间,写了篇短文纠正《汪曾祺全集》的编辑之误。而在和听过汪先生讲座的当事人聊天时,多么希望自己也在伊犁,也在会场听汪先生讲座。可惜我是在汪先生来伊犁二十六年后才踏进这片土地的。

因为汪先生的这篇讲稿,让我在读他的文章时增加了不少亲切感。

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刚出版时的火热,现在还记忆犹新,但当时面对陈丹青记录的这本木心先生的文学讲稿,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阅读,而是过了两三年后才开始翻厚厚的两大本《文学回忆录》,尽管至今木心热都还在持续,但对木心的研究拓宽了不少。此时再去读,也许是恰到时候。无疑,木心的这两本讲稿是极好的,如果我早两年读到也许会更好。这些年来,因为这样不跟风的阅读习惯可能错过了一些好书,但在阅读时也多了几许冷静。所以并不后悔。

已经忘记是什么时候接触到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的。大概是看了一本他的小说后想要了解他的创作主张后找来读的吧,记得最初看的是PDF格式的扫描本,留下的印象很深,后来在旧书店碰到了这本书,还有七八成新,就十块钱买了回来,我现在至今还在看的也是这一本。纳博科夫从文本出发,对卡夫卡、乔伊斯等作家语言、结构、文体等创作手段的分析,以及他对文学的认知,对我的震撼持续至今。

除了纳博科夫外,其他的一些讲稿类文章、书,我也还偶尔翻翻,面对他们的各说各话,经过了许多曲曲弯弯才发现,选择一条和自己气息相近、适宜自己创作之路才是至关重要的。老祖宗其实早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我近两年才慢慢感觉到的,希望还为时不晚。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