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涌豪:文学批评呼唤“新常态”

标签:
文化汪涌豪文学批评呼唤“新常态”文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汪涌豪:文学批评呼唤“新常态”
作者:文学报记者张滢莹
对于文学批评而言,“说真话”也许是根本无需置喙的要件,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根基。对于汪涌豪而言,文学批评的繁荣有各种指标,首先要说真话,然后要说有质量的真话。在平时读批评作品时,他的感受也是许多读者的感受:杂杂拉拉、佶屈聱牙,有时用了长的句子,引用多段引文,都没能说到点上。“有些评论,如果把引文去掉、把注释去掉,也许就剩不下什么了。”汪涌豪说,“我总觉得,文学批评需要有前瞻性、有破坏性、也要有建设性,需要有一种直指人心的力量。与其长篇大论,还不如将意思表达得精辟、深刻。有时候作家也是‘浮’在表面的,而文学批评的目的就是帮助他‘潜’下去。”
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文学批评所面对的对象,首先应该是作品本身。“如果不认真看作品,从各种国外理论中拉来几条杠杠、找几个切口,加上引用一些小说里的人物、情节,自己发挥一通,这样的文学批评,很难说有什么留存价值。”汪涌豪表示。在他看来,认真读作品、从自身感受出发,写有血有肉的文学批评,才是批评家们应该做的:“真理是很简单的,不需要名词术语、西方理论概念,就是作品能不能引起你心灵的碰撞、共鸣,然后你通过写作去探求其中的血肉印证。一方面使作家未尽之言显露出来,另一方面在作品的树上长出新的枝条。批评家不是干草,不是没有情感血性的,文学批评也是创作,是批评家心理结构和作家心理结构的最大程度契合,是为了‘借了你写出我自己的话’。”
除此以外,好的文学批评又需要怎样的学养补给?汪涌豪的意见是,从书本到书外,都不能落下。“所谓书本的,是与你所要评价的书相关的一套理论武器,要真懂;而书外,则需要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下中国社会有真的了解。我们的批评家,有几个是在认真读理论、读历史、读哲学的?批评家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一点,要有丰厚的知识———小说展现的是丰富多维的世界,批评怎么可能是一维的?就此而言,许多批评家仍需要好好锤炼。”
在当下的文学批评中,“评”似乎远远重于“批”,但在汪涌豪看来,文学批评一定“要讲负面的话”:“我们往往喜欢把话说得太满,但其实再伟大的作家,其作品肯定不是十全十美的。一个好的作家,是能承受批评的。只有这样,创作才永远是未完成的状态,永远是清醒的、在途中的。文学的历史是时间写的,无论作家还是批评,都有一个被时间淘洗的过程。时间会做出安排。”
对于目下文学批评依然存在的“圈子化”问题,汪涌豪更希望引入的则是“圈外人士”以及读者的眼光和评价。“引入别的眼光、别的标准,可能更利于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健康发展。”他表示,“今天的时代本来就是由读者引领的,读者并不是跟着批评家走的,也不是跟着奖项走的。而读者的视野,很多是我们现在的批评家所不关注的。事实证明,许多来自读者的意见,才是真知灼见。”同时,他也认为,在对于知名作家的集体聚焦、“锦上添花”以外,媒体应当更乐于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工作:“如今‘60后’、‘70后’的作家中,有许多优秀作家值得关注,媒体的目光需要更长远、更开阔。”
文学批评如何走出窠臼?汪涌豪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呼唤“新常态”的时候。“早几年社会浮躁,如今在市场经济走向新常态的时候,在火爆和浮躁都逐渐过去的时候,文学批评是不是也应该转向新常态了?每个行当都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建设,对文学批评的批评要成为当下重点。对批评的批评、批评的建设,从态度、立场到方法,都需要好好讨论。”他说。
前一篇:周 兵:建立上海文艺评论的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