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兵:建立上海文艺评论的高地

标签:
周兵建立上海文艺评论高地文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周 兵:建立上海文艺评论的高地
作者:文学报记者金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5-11/05/s_208274_148817.jpg |
早在2012年进入上海艺术研究所之后,身为所长的周兵就已经在逐步改变《上海艺术家》的面目。随着整体社会环境对文艺批评的重视,这种渐变式的改良,在今年有了一个机会踏上全新台阶。身为主编的他,亦将继续带领这本杂志,进行当代文艺评判的探索和实践。
新的《上海评论》该如何定位自身?以何种姿态形成自身特色?它在上海文化环境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在面对戏剧、影视、音乐、舞蹈、建筑、美术、当代艺术等等多种艺术门类时,艺术评论又该如何有重点有层次地推进评论?这是周兵这阵子一直思考的话题:“现在,全国已经有了很多期刊和学报。在无法改变的评论环境中,多办一个期刊和学报,其实没有任何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新的《上海评论》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存在意义,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为了第一期样刊,周兵数次前往北京,和中国社科院、中央美院、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的理论权威磋商,为刊物寻找最适合的定位。最终,《上海评论》 选择了一条相对艰难的道路———就是在坚持专业性的同时,又努力追求评论的社会性,在两者之间努力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
从养在深闺,到主动面向更广大的读者群,艺术评论在努力实现自身职能和功能的转化。“现在的艺术爱好者,他们爱好艺术,却不知道怎么去爱好,亦不知所爱的究竟好与不好。这与我们的成长环境缺少艺术熏陶与艺术教育有关。所以,我们的评论平台,不仅要面对学者,还要更多地去面对所有的艺术爱好者。我们的评论,既要有学术的眼光,又要有普适的表达,不仅要对专业从业人员提醒,也需要对爱好者进行普及教育。”周兵表示。
以后的《上海评论》将抓住热点,抓住高点,建立前瞻性,让那些更真诚、更专业、亦更与时代相融的艺术评论,在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进入上海艺术研究所之后,我就和研究员们说过,我不反对商业批评,也不反对所谓的朋友批评,因为这种批评在货币社会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但是,我说的‘不反对’不是支持,而是希望我的研究员们能发出属于自己的专业声音。在一个多元社会里,你不可能制止别人发出声音。如果一个人不发出自己的声音,就不要鄙视别人的声音。如果对当下的批评现状不满意,我们就应该去努力实现自身的表达,壮大自身,让我们发出的声音,覆盖那些你不赞同的声音。”周兵说。而新的《上海评论》,就是与那些流行的批评不同的,能容纳另一种更独立与更专业的批评声音的平台。“我们的文化评论一定要有前瞻性,要有纯粹性,一定要有高度。只有这样的评论,才能和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状态相匹配。”
与速成速朽的新闻评论不同,作为一本双月刊的期刊,周兵设想中的《上海评论》显然有着更为长久的目标,要更多地在深度上体现自己的专业性。而对专业性的重视,亦体现在他对艺术理论的重视上。除了对成为社会热点的艺术现象展开广泛深入的讨论之外,《上海评论》还将对国际前沿的艺术理论研究给予关注,其中重要著作甚至会通过翻译的方式在期刊上刊登,让读者对世界前沿的艺术理论有一个快速和直观的了解。而这种学习和引进,亦会以一种让学术界和艺术爱好者都可以接受的文字来进行呈现。“只有用理论体系建立起来的评论,才能对专业发展产生助推作用。而我们现在太缺乏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多时候只是在接受西方的知识。建立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则需要大量吸收和消化,厚积薄发,才能形成自己的思考。所以,我们先学会,然后再创造。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我们任重道远,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一定要有序推进,不能只是一阵风。”周兵说。
对理论的重视,亦是对当下喧嚣纷扰、却始终浮于表面现象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评论的反拨。“如果我们的评论只是进行没有体系的发展,就无法塑造坚实的艺术高地。我们的评论,也不可能永远只是碎片化发展中的一片,没有深度,没有力度。所以,我们要借助网络的扁平结构,铺开面积,但同时还要往深处扎根。就像植物的生长那样,根往下伸,树往上长。”他说。
对前沿艺术理论的重视,亦是新时期新环境的艺术评论发展必然选择。周兵表示:“我们不能再片面地用20世纪的观念来理解21世纪的问题,去思考这些问题,不能用原有模式来套用现实的问题,也不要盲目地用经验推测现实,我们要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通过实践逐渐打造和实现我们自己的的思维体系和文化体系,如此,才能真正让我们的文化立足。”专业和大众、高雅和通俗之间,需要用文艺评论建立起一座桥梁。“我们要抓住文艺评论的学术使命和学术判断,然后以轻松的方式讲述这些讨论和问题。打个比方,好像是喝点咖啡喝点茶,但又不是简单的喝了咖啡和茶,而是能有更高的精神享受。我们要在轻松的讲述背后建立学术的影子,让读者在喜闻乐见的语句中咀嚼到深层的艺术内涵。”
“在文化喧嚣的时代,我们都有望成为批评的战士,捍卫并经营自己的声音。这本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涉及多种艺术门类的批评与阐述,也许会因为最初的修辞而稍显有些笨拙,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构建自己的文本和立场。因为,即使最笨拙的话语,也有用最真实的力量。”在试刊号上,即将起航的《上海评论》上这样写道。
后一篇:汪涌豪:文学批评呼唤“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