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我们还没准备好她就获奖了(李新勇)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这件事情的好玩之处,是再次证明,几乎没有几个作家的作品是先红红火火、四处畅销,然后才获奖的。
另一件好玩的事情,像是世界通用惯例那样,她获奖之后立即引起一些“正人君子”的不满,俄罗斯作家协会两主席之一的科鲁滨当即发表措辞严厉的评论,认为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奖“一直有因政治主题,并非由于作者出色的艺术成就”。
这又一次证明,除非你不获奖,获奖就意味你伸不伸出脖子都要挨板砖,管他是政治原因,还是仅仅因为嫉妒。
还有一件好玩的事情是,不同的媒体上对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的体裁界定不一样,同一本《锌皮娃娃兵》,有的称之为小说,有的称之为纪实文学。这是一部我读过的作品。这部作品以访谈的形式,采访苏联对阿富汗十年战争期间不同时段士兵,以逼真的叙述质疑这场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的战争。作者的实录与苏联官方宣传完全相反。
由这部书出版后遭到参战士兵家属的批评和起诉的情形看,这部书更接近纪实文学。
在西方文学界,除诗歌外,更愿意将小说称为虚构作品,将纪实文学、散文等以写实为主的作品称为非虚构作品。概念宽泛了,可容发挥和纵深的空间更大。
以此类推,阿列克谢耶维奇记录核辐射区灾难的《切尔诺贝利的祈祷:未来编年史》,访谈亲历二战的白俄罗斯女性的《战争中没有女性》,以100个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士兵和哲学家的普通人对童年时所见到的战争的回忆的《最后的见证者》,大约都应该归入非虚构文学一类。
“非虚构文学”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杜鲁门·卡博特的《冷血》、诺曼·梅勒的《刽子手之歌》两部书,均以杀人犯为主角,描述了杀人犯也非彻底冷血。作品均取材于真实的案例,因为文学性的介入,使得两部作品拥有新闻报道和法律陈词无法表达的复杂性、深刻性和丰厚性。
“非虚构文学”的文学特性是,作者是事件的发现者、见证者、亲历者和记录者。这四个“者”,是非虚构文学的生命。在没有惯例的现场,说出便是照亮。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呈现了二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事故、苏联结束后社会转型等重大事件。用她的话说,“我的书,是我出街头,在室外,认真观察和聆听而来的”,“抓住真实,这就是我之所想”。这位大学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始终在探寻事件历史的真相。除了事实真相,更该肯定的是她不依附任何势力的独立的思考。
我们不妨记住她,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第107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的第14位女性作家。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名字真是太拗口了,读一遍你记不住,读五遍就记住了。如果读五遍还记不住,只须读她一本书,你就记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