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知多少?
作者:北京青年报记者崔
巍
原载:《北京青年报》2015年10月9日第A18版
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生于1948年,父亲是白俄罗斯人,母亲是乌克兰人,都是教师。阿列克谢耶维奇上完高中后干过教师和记者,并于1967至1972年间在明斯克大学学习新闻专业。1998年在获得德国莱比锡图书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把奖金都用来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俄语版,并且把这些书走私进白俄罗斯,结果被有关部门指控为美国中情局的间谍,连家里的电话都遭窃听。无奈之下,阿列克谢耶维奇只得远走他乡,先后接受法国与德国的资助客居于巴黎和柏林。直到2011年完成最新著作《二手时代》,她才重新回到故乡明斯克,至今仍然居住在那里。
全部作品:正式出版了六本书
除去处女作《那时我正要离开村庄》之外,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至今正式出版的作品共有6部:《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最后的见证者》、《锌皮娃娃兵》、《被死神迷住的人》、《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二手时代》。
作品形式:文献文学
自己的写作方式,她称之为“文献文学”。为写《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她跑了两百多个村庄,采访了数百名曾经参加和被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的苏联女性,整本书就由这些采访构成。其他作品也是如此,每写一本都要耗费数年采访数百人,经整理和筛选后只有很一小部分被写进了书里。这和口述史、口述实录颇为相像。
作品特色:没有中心人物
曾经翻译过《锌皮娃娃兵》的高莽先生介绍,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书中没有中心人物,也不做主观的心理分析,但她笔录的片断讲话、互不连接的事件、局部的现象,却给人一种相对完整的概念与画面。
中国落地:至少有四部作品已有中文本
1985年,《战争的面孔不是女性的》即有中文版《战争中没有女性》面世,译者为吕宁思。1999年,翻译家高莽(笔名乌兰汗)和田大畏又将《锌皮娃娃兵》和《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译出,以《锌皮娃娃兵》的名字收入昆仑出版社推出的“新俄罗斯文学丛书”。
2012年,《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再次被凤凰出版社以《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的名字出版,不过不是直接译自俄文版,而是从英文版翻译过来的。
2014年,由磨铁图书所属铁葫芦品牌推出的“铁葫芦·文艺馆”丛书中包括了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两部作品《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及《锌皮娃娃兵》。其中《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被更名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是台湾译本的引进版;《锌皮娃娃兵》则仍是高莽翻译的版本。
2015年10月,铁葫芦图书再次推出吕宁思所翻译的《战争中没有女性》,更名为《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以及由诗人晴朗李寒翻译的《最后的见证者》,更名为《我还是想你,妈妈》。两本书被结集为“你未曾听过的‘二战’亲历者的故事”系列。
另据了解,《二手时代》英文版将于明年问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