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人常用术语之典故

(2015-08-25 11:16:1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请别人帮助自己修改文章叫做“斧正”。“斧正”一词从何而来?《庄子·徐无鬼》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期,楚国郢都有个勇敢而沉着的人,他的名字没留下来,人们只叫他郢人。郢人在粉刷墙壁时,不小心沾了一点灰浆在鼻尖上。如果是别人,一把抹去也就罢了,可他,却偏偏要出奇招——让他的好朋友用斧头给他把灰浆砍削掉。他的好朋友是一个叫匠石的人,匠石看看那灰浆薄得如同蝇翼,二话没说,使出看家本领,把斧头挥动得像风一样,郢人直立不动,脸不变色地让匠石砍削。匠石竟一下子把那点灰浆砍削得干干净净,而郢人的鼻子丝毫没受损伤。

 这个典故很有意思。一方面,写文章的人很谦虚,要求别人大刀阔斧地对自己的作品予以删除、修改;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在删改他人的作品时,必须认真负责,持慎重态度,不要随意乱砍。这样,既恰当地改正了他人文章的缺点,而又不伤原文。

  

 唐代诗人贾岛,才华过人,以苦吟而著称。有一年,贾岛到京城去考举人。一天,他骑驴来到郊外,看着归巢的鸟儿,清澈的池水,不禁诗兴大发,很快吟出一句诗来,“鸟宿池边树”;再往前走,忽见一座很大的庙门,于是又吟出“僧推月下门”。对于这一句中的“推”字,他开始想用“敲”字,但是考虑再三也定不下来,于是在驴背上低声吟诵起来,并伸出手来反复做着“推”和“敲”的动作。路上的行人看他那可笑的样子,无不诧异。

 这时,大文学家韩愈正乘坐大轿走过来。贾岛因专心思考,小毛驴正撞在大轿前。一随从大声喊:“把他拉下来!”贾岛合着眼连连摇头:“‘拉’字更不合适。”几个随从把贾岛拥到韩愈跟前,贾岛这才如梦初醒,如实地述说他在思考两句诗,拿不准是用“推”字还是用“敲”字。韩愈听了,深为贾岛认真的创作精神所感动,也“推敲”起来。思考了一会儿说:“还是用‘敲’字好。你想,夜深人静,月明星稀,和尚归来,‘嘟嘟’敲门,静中有动,多么富有诗意啊!”贾岛听了大喜,于是就选用了这个“敲”字。韩愈很欣赏贾岛的苦吟精神,和他结成了好朋友。

 从那以后,人们把诗文写作中反复思考、修改、斟酌字句或深入研究考虑某件事物,谓之“推敲”。久而久之,“推敲”就成了一个词固定了下来。

  

 古代读书人靠用笔给人抄抄写写为生,称为笔耕,是说抄写工作跟农夫犁田耕地一样的辛苦。

 “笔耕”一词来源于东汉班超“弃笔从戎”的故事。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可是一直未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有一年,他哥哥班固被汉明帝招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由于家庭经济不宽裕,班超经常给官府抄抄写写,获取一点报酬补贴家用。日子久了,他对枯燥无味的抄写工作感到厌烦了。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大声疾呼:“大丈夫处世应立功封侯,怎么能老是笔耕呢?”于是,弃笔从戎,跟随大将窦国出征去了,后来大败匈奴,为国家建立了功勋。

 今天,我们一般把作家的创作称为“笔耕”。

   稿

 “腹稿”是个写作用语,出自《新唐书·王勃传》。传说唐初文学家王勃写文章时不打草稿,先研磨数升,接着饮酒,然后引被而卧。醒后忽然而起,挥笔疾书,一气呵成,一字不改。从研磨到饮酒、睡觉、起床、书写的过程,人们说王勃在打“腹稿”,就是说,他在肚子里打草稿。这就是“腹稿”一词的来历。后来。用“腹稿”指写文章前的构思,或指已构思好还未写出来的文章。

  

 古时候,有个叫杜默的人,他很爱写诗。但他的诗内容空洞,毫无新意,他不讲究诗的格律,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凭空捏造的或杜默撰写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是不是杜默撰写的?”或直接说:“这是杜默撰写的。”这话传来传去,逐渐简化为“杜撰”二字。后来,杜撰又被引申为不真实的或没有根据的瞎编乱造的意思。

  

 “涂鸦”的出处源自唐代诗人卢仝《示添丁》一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岸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原来卢仝有一子,乳名“添丁”,幼时喜欢涂涂画画,经常把家里的诗书涂抹得一团糟。卢仝在诗中这样说:诗人正疲倦劳困,满身泥土的顽童哭了起来,跑到桌案上翻了墨汁,把诗文书籍涂抹得像乌鸦一样黑。诗句把儿童顽皮天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后来,人们用“涂鸦”一词比喻随意写作,亦用于比喻书法和绘画的幼稚,是常用的自谦之词。

  

 代人写文章称为“捉刀”。

 曹操统一北方后,声威大震,各少数民族部落纷纷依附。有一次,北方匈奴派使者送来大批奇珍异宝。使者求见魏王。曹操把仪表威重、眉清目秀、能言善辩的崔瑛招来,要他代表自己会见使者。接见时,让崔瑛换上自己的衣裳,在王位上坐下,接受匈奴使者的拜贺。而曹操自己手握一把钢刀,站在坐榻旁充当侍卫。

 会见后,曹操派人去问匈奴使者对魏王的印象。使者说:“魏王相貌堂堂,话锋犀利,确实非同一般,但榻侧捉刀的那个人,气度威严,眉宇间洋溢着雄才大略,非常人所及,是为真英雄也!”曹操听了汇报,心中一惊,觉察到来者不善,就在这位使者回国的途中,派人赶去把他杀掉了。

 “捉刀”,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人们就把代替别人做事称为“捉刀”。现在多指替别人做文章,又叫“捉刀代笔”。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