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2015-08-12 12:27:0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书屋

[转载]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来自大地的芬芳气息

                                    ——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一、

    我与左学美素闻昧平生,是通过阅读她的小说集《窗外云天》“认识”了她,这是典型的以文会友。从文字中去领略、感受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或许可以省去一些客套,能比较客观地进入她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解读。

    《窗外云天》是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小说集,收入左学美创作的十个中短篇小说。我从书的作者简介和马旷原先生的序言中了解到,左学美是出生于大理的彝族,长期担任文化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现任楚雄州武定县文联主席。近年来时常用可以读到一些类似身份作者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文联领导能参与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工作这是好事,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文艺发展规律的理解,更好地认识文学艺术创作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他们中的一些人也确实有深厚的生活积累,有文学理想和追求,可以在文学创作上收获自己的成果。

    《窗外云天》是小说集的书名,也是这部作品集的表现视角,现实世界纷纭复杂,广博辽阔,作者是从自己窗口的视角,去表现、透视社会人生的丰富与多彩,书写自己对人生世态的认识与理解。视角虽小,但是只要能调动生活积累深入开掘,同样能为读者展现出多姿的人生风景。

    《窗外云天》是来自生活的结晶,看得出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积淀,更有对人生世态的关注与剖析,所以作品中才能散发出一股来自大地的芬芳气息。文学创作要“接地气”,近年来对一些生活在城市的作家来说是一个新的要求和考验,对一些工作在基层的写作者来说却不是太大的问题,他们原本就与大地、乡村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是生活真正的“在场者”。这一点从《窗外云天》的取材中也可以得到映证,小说主要集中于对大地、乡村人物的表现,有一种原生态的粗粝感,也有一种清新宜人的气息在弥漫。

    所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可以视为文学创作对创作者永远不变的要求。一些人虽然与现实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如果不去认真观察、关注时代的发展进步,不去细细品味人心的复杂多变,不去开掘生活表象后面的本质,就不可能进入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从这一点看,左学美确实是一个有文学追求的写作者,她的目光始终深情地投向故乡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生息的人群。她能看到他们的欢乐,也能品味到他们的艰辛与痛苦。

    以悲悯的情怀去书写现世生存的苦与乐,这是一个写作者基本的良知。

    读了《窗外云天》,给我的一个印象就是:左学美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灵,还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这些都是从事文学写作很重要的素质。

 

                                     二、

    位于《窗外云天》首篇的中篇小说《洋芋开花的土地》,是一篇有着独特意蕴的作品。从它情感的细腻与真切中,我甚至觉得这应该是一篇带有很多“自传”色彩的作品。当然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虚构,它不能等同于生活。所以左学美在小说中采用了以“你”的口吻来叙事的方式,目的就是希望让写作者与小说中的主人公阿美保持适当的距离,能更好地从一个乡村少女阿美的角度,书写出成长的疼痛,以及在她目光所及之处乡村人物的悲欢离合。

    小说中的阿美,出场时是一个生长在彝山的12岁少女。她天真、敏感,心思细腻,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有欢乐的感知,也有痛苦的品味。她出生在一个没有男孩的彝族家庭,五个女儿虽然如同“五朵金花”般美丽,却不能在乡村的“人伦舞台”上撑起台面。这是人物生活的背景和文化氛围,注定了有淡淡的忧伤在文字里萦绕。但是左学美没有正面去批判乡村文化的落后与顽固,而是从阿美的家庭、家族关系入手,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比较沉重的现实图景。有着五个女儿的家庭,父亲沦为酒鬼,母亲加倍操劳,还要忍受周围人投来的异样目光。甚至阿美的亲二叔因为自己家有四个儿子,酒醉后也用竹子的“空”来作比喻,嘲讽阿美家“无后”的现状。如此种种,给阿美的成长投下了沉重的阴影。

    即使生活在这样压抑的环境气氛中,12岁的阿美还是如同彝山的马樱花一样,在大地上生根、开花,展示着生命的美丽与纯洁。她嫉妒大姐出嫁穿的花鞋,也担心未来的姐夫阿四狗会不会对大姐好;她表面开朗活泼,背地里却独自承受着初潮的折磨;她因为喜欢一个男生,而爱上洋芋和洋芋花开……小说倾注了作者对人物的关爱,很好地把握了少女成长中的复杂心态,写出了阿美这个人物丰富复杂的多面性。少女的初潮、初恋,性意识的觉醒,这些成长阶段中必须经历的过程,表现得生动形象,而且有节制。

    阿美虽然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但左学美的意图并不在于仅仅描绘一个少女的成长,而是希望借这个人物去表现出彝家山寨现实生存的沉重感。比如她对彝家男人女人的生存都有深深的同情和理解,小说中用了一些植物意象来传神地表达这一点。左家屋子后面土埂上的五棵苦李子树,就是一个生动的意象。那些抱团的李子虽然结得茂盛,却因为味苦而不遭人待见。所以在阿美眼中,“每个树枝上抱团而生的李子,就是左家少人注目的姐妹,父亲是那硬撑老脸皮的树杆子,母亲就是那抱子入怀的柔枝条。”

    苦,是山村生活的一种生活常态,但是在左学美这里,因为找到了合适的审美意象,让人生的辛劳与苦累有了具体的载体。

    小说中的洋芋、洋芋花也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意象,它像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在小说中出现,串连起少女阿美的成长,和她的隐私密切相关。小说开篇就交待了主人公阿美和洋芋之间不可分割的亲密关系,无论身在何处,上不了台面的洋芋都是她的最爱。而秘密在于洋芋这一事物在少女的成长中曾经是传达情感的重要导具。她的初恋、小学同学戴阳玉,外号就是大洋芋。阿美和戴阳玉的情感交汇也和洋芋有关系,在戴阳玉的带领下,她第一次在山野领略了洋芋花的美丽壮观。小说中用了许多华丽的词句来形容洋芋花:“红的像玫瑰,白的像百合,紫的像是匆忘我。”而戴阳玉给她的表白是:“我种天下最好的洋芋给你!”

    正是因为世事变迁,命运的不可预测。这些场景才会在阿美的记忆中鲜明如初。当她多年后与戴阳玉再次相见时,却是以扶贫干部和扶贫对象结对子的方式见面,其中的酸楚与尴尬渗透了人生的五味。

    《洋芋开花的土地》应该是倾注了左学美心血的作品,其中调动了她多年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淀,回荡着一种深沉复杂的内在意蕴。

    因为是写人物的成长过程,小说的比较结构松散,但始终是以阿美的成长为主线,串联起周围的人和事。虽然故事性不强,但却联缀了很多生动形象的生活片断,抒发了主体强烈的情感。这是一篇有鲜明的自我、有深刻痛感的小说,淡淡的忧伤衬映了成长的痛楚。作者充满强烈主体性的叙事和对少女阿美成长的回望视角,使小说获得了双重的关照,作者的精神和情绪无时不在地贯穿于叙事之中,所以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三、

   《窗外云天》一共收入左学美的十篇小说,展现的都是她最熟悉的基层生活和普通平凡的小人物的人生。她写母亲、婆婆、表妹的故事,对女人的命运有深切的理解和同情。她也关注男人的人生,《除夕的月亮》中写了一个乡镇干部普通平凡的工作和生活,《等你,马樱花花儿开》中,写一个乡镇男人曲折的爱情经历,他以自己的执着努力获得幸福的生活。《那些过往的岁月》和《白路羊汤锅》表现的是有情人的爱情悲喜剧。

    阅读这些作品,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小说虽然没有太强烈的故事性和深刻的主题开掘,但也揭示了底层民众的众生相,以及人情世态的丰富与复杂。

    文学是人学,左学美的目光和视野关注的是人在时代、社会中的生存,和人生的遭遇与沉浮。小说中这些小人物虽然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也不能引领时代发展的潮流。但他们朴实地生活,努力地工作,或许就是左学美身边亲人、朋友、同事的人生和经历,经过她的文学加工后,进入小说演绎出丰富多姿的人生故事。所以读她的小说没有虚幻感,到有一种来自大地的泥土气息,就像山野盛开的洋芋花一样摇曳多姿,具有朴实之美。

    小说也是一门艺术,有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如果从小说的艺术审美角度看,左学美的小说有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我很欣赏篇首的《洋芋开花的土地》,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和表现手法上都有一些独到之处。以“你”的视角叙事是有一定难度的。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第二人称叙事”,其实它是第三人称叙事的变种,所谓“第二人称”只是一种叙事的角度和口吻。运用得好它可以增强叙事的主体性和对话性,小说中可以让人感受到,似乎是成年后的阿美和少女阿美在对话,对生命的成长过程中的疼痛与亲情进行回顾和追忆。这样的叙事方式使作者获得了比较大的自由度,既可以贴近少女阿美的诸多生命细节进行文学的透视,也可以站在成年阿美的角度去审视女性生命的欢乐与痛苦。这样的小说叙事是一种探索,也是比较成功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篇小说体现出的生动的文学审美,它不仅仅是一篇回忆往事的作品,还渗透了作者对人生的理解与思辨。它犹如一幅生动的彝乡风俗画,展示给我们男人女人的人生,山村传统文化中古老与落后并存的现状。而且这一切是通过文学的形象化手法来加以传达。左学美特别擅长捕捉生活的细节,就像彝族女人擅长挑花绣朵一样,一朵花瓣,一茎绿叶,便能衬出生命的多姿。

    比如小说中对母亲挑水闪了腰的一段描写:

 

     ……母亲闪了腰,一脸煞白,将头紧紧抵在门框之上,一手撑着腰身,一手拄住膝盖,愣是没让一滴水泼洒出去。门框中心那位叫做关羽的门神,骑着赤兔马,手握青龙偃月刀,一脸威严立在门上,却漠视望着主人。可气的是,那青龙偃月刀正好刺眼地扬在母亲散落头发的脖颈之上。

 

    这段描写不但传神地写出了一位山村母亲的辛劳场景,重要的是它不是纯客观地写实,而是从女儿阿美的视角来关注母亲的命运。门神代表的是传统的习惯和沉重的文化压抑,在这里女人的牺牲奉献一直是天经地义的。而女儿阿美的视角却体现了对传统的不满和质疑,这是一种新的思维和态度。

    或许因为对这篇小说的偏爱,相比之下,我认为这个集子中的其它几篇小说都没有能从艺术上超越过它。它们虽然也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但是在叙事上比较平直,缺少提炼和加工,有的完全可以用散文的方式来表达。小说有自己严格的审美要求,需要情节和冲突的张力,还有主题意蕴的深入开掘。如果只是写成人物经历的展示,或者只是记录下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失去了小说应有的品质。

    在《洋芋开花的土地》中,我感受到了左学美写作时传达出的强烈的主体精神,和她对生命成长之痛的感悟。而在其它一些作品中我感受到的是,她在讲别人的故事,记录的是生活的过程。因为作品中展现出的是生活逻辑而非附着了更多意义和追求,升华了意境的艺术逻辑。这或许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我们通常说的,文学要写自己最熟悉最有痛感的生活。而从文体角度看,小说和散文的区别在于,前者需要以虚构的方式对生活进行更多加工改造,要融进写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后者则允许对生活进行如实记录。

    左学美如果对小说有继续写作的兴趣,就应该以《洋芋开花的土地》为自己写作的一道标杆。其实有时候要在写作上超越自己,也是不容易的。

 

                                             2015-8-7 于昆明

 



                         [转载]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窗外云天》

                                     [转载]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绚丽多姿的洋芋花

[转载]读左学美小说集《窗外云天》                         山野风景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