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平阳:自己永远是最难翻越的一座山
来源:广安日报
广安日报记者:许启勇
![[转载]雷平阳:自己永远是最难翻越的一座山 [转载]雷平阳:自己永远是最难翻越的一座山](//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雷平阳,著名诗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1966年生于云南昭通。4月17日,他来到了广安,因为爱情,因为《关雎爱情诗刊》。在雷平阳下榻的酒店,笔者对其进行了采访。他打开房门的一瞬间,笔者立刻对他产生了亲切感,因为他的皮肤——那是一个诗人行走的烙印。
问:我看过一篇介绍你的文章,说你从小喜欢读书,曾游泳渡河到对岸的卫生院借书,也曾在图书馆当管理员读了大量的书。在读书这件事上,你有什么心得可以跟读者分享吗?
答: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是最重要的。你自己需要什么就读什么样的书。当然有些人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书,那是因为阅读量太少,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发现自己的需要。其次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只有喜欢,才能坚持下去。第三就是要精读,不能为了读书而读书,要把一本本自己需要、喜欢的书读深读透读准,才能有效地变成自己的知识。
问:在我看来,写作其实是很自我的一件事。但社会往往会将作者挟持,要求他们必须写出道义、良知、公理,因此,一件纯粹自我的作品是很难被社会认可的。在你看来,这些外在的干扰,对你的诗歌创作有无影响,或者说伤害?
答:影响是无可避免的,但任何一个诗人的写作,都有他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如果你的写作只是为了换取某一部分人的献花与掌声,我想这样的写作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独立与自由是写作者必须守住的底线。
问:我们都只看到你创作之后奉献给人们的优美诗歌,却看不到你写作过程中的艰难。对于诗歌创作,你遇到过瓶颈吗?又是怎样克服的?
答:瓶颈这个东西,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对一个写了很长时间的人来说,最大的瓶颈或者说障碍来自于他自己。也就说,如何面对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复制自己的过去当然很容易,但是如果说在美学上、思想上、宗教上有所突破,你就必须增添更多的难度,你要解决这些难题,就会发现写作是个缓慢的过程,不是所谓的一挥而就,所谓的神来之笔,也就是说你要耐着性子,认认真真思考自己要写什么,该怎么写。自己永远是最难翻越的一座山。
问:余秀华,这个名字想必你一定不会陌生,她曾写过一首诗叫《致雷平阳》,你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余秀华是“真诚的”,你是如何评价余秀华这个人以及她的诗?
答:余秀华在成名前我就认识,也读过她的诗,我认为她是真诚的,这一点在其成名后也没有改变。很多人在讨伐她的时候,我还阻止了一些人对她的讨伐。我们都是从乡村出来的,我明白她写诗的视角,以及她对故乡和对自己命运的思考。在这个到处铺满虚情假意和苍白的时代,我看到了她的真诚,看见她用生命去写诗的态度,让人非常感动。
问:在一般人看来,获得鲁迅文学奖已是人生的巅峰,对于你来说,还有什么未曾实现的目标和梦想吗?
答:写作不是为了得哪个奖,哪个奖也不是巅峰。任何一个领奖台都是一个出发点,它只会让你更加忘我地走向一条崭新的道路。就像你旅游时登上某一座山,站在山顶,你会发现,山外还有很多的道路等着你去走。所以不存在巅峰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