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书展名家讲座安排很满,但著名作家王跃文的活动却早早一“位”难求,座无虚席。他的历史小说《大清相国》,曾经出现20天卖出20余万册的奇观,出版社连夜加印都供不应求,可谓洛阳纸贵。
“为什么想到写一部历史小说?”“《大清相国》里的主人公,并不为大众熟悉,为什么要选择写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大清相国》为什么会被点名推荐,这里有什么故事?”……这些问题都是读者关心、渴望获得答案的问题。昨日上午,王跃文接受记者专访,把自己的创作过程和所思所想一股脑分享了出来,其中很多细节都是首次披露。
“关于《大清相国》的故事,你们都错了”
“好多人都搞错了,以为《大清相国》是部新作,一出版就被点名,然后就畅销起来!”王跃文一开口就抖猛料:《大清相国》这部小说,早在2007年就出版了,出版时做过一段宣传,“卖了将近60万册,我的书都是常销书。”
2013年12月,用王跃文的话说是“全媒体都在报道、推荐《大清相国》”“还有一个秘密:《大清相国》先有电视剧,再有小说。”
王跃文爆料一环扣一环:2004年、2005年,应一个制片人之邀,他写完了电视剧本《大清相国》。因为当时的影视大环境等种种问题,这部电视剧没有拍出来。于是他只好把电视剧本改成了小说,“电视剧本和小说是两套搞法,花了我很多心血。”
柳暗花明,峰回路转。小说《大清相国》火了之后,电视剧、电影版的《大清相国》目前正在拍摄中。“我的电视剧本,再次被用上了。”王跃文感慨,“《大清相国》的命运,万万没想到吧。”
“这个历史人物打动了我”
“我的作品大部分是当下的题材,除了大家给我贴的狗皮膏药——官场小说外,还有乡村题材、都市题材。历史小说,写得确实少?”谈到写《大清相国》的缘由,王跃文说源于一次偶然的机缘。有一年,他去山西阳城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参观游览,听了当地人对陈廷敬这位先贤的介绍,顿生敬仰之心。因此陈廷敬就成了《大清相国》的主人公。
“陈廷敬何许人也?在众多历史小说及影视剧中,陈廷敬也几乎是一个被遗忘的人物,为什么我会对这位古人感兴趣?这恰恰是我想要探究的问题。”王跃文认为,历史风尘会遮蔽很多人和事,三百多年前的康熙王朝,陈廷敬其实是位很重要的人物。他晚年的时候,康熙皇帝称赞他:“卿为耆旧,可称完人。”他做过吏、户、刑、工四部尚书,最后在文渊阁任大学士。他归田之后,康熙皇帝又召他回宫,入阁视事,襄理朝政。可见,他的地位何等重要。但是,后人除了知道他是《康熙字典》的总撰官之一外,似乎不太知晓他平生功业。原因是陈廷敬是位做事踏实,但为人低调。不求大红大紫,但求勤政务实。
这些思考反映在《大清相国》里,就是一代名相陈廷敬行走政坛五十余年,体现他揭时弊、倡清廉、恤百姓,充满着济世救民的理想主义情怀。
“写历史小说光读正史是不够的”
王跃文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些写作趣事。在动笔之前,他先买了一套12卷的《清史编年》,有近700万字。这套书给了王跃文很多实据,让他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现场,从清顺治开始每天发生什么事情,大臣们是怎么奏报的,皇帝是怎么批示的,下面是怎么执行的,他一天天记载下来。另外,《清史稿》中关于陈廷敬及其同僚的记载文字,他都通读过。“《大清相国》中写到的所有历史事件,都是在康熙王朝发生过的,只不过有些和陈廷敬有直接关系,有些没有,写小说的时候难免移花接木,让陈廷敬作为一个参与者,这也是符合历史小说创作规律的。”
“写小说仅仅读正经史书是不行的,必须读反映当时生活的杂书。”王跃文说,他还看了大量的杂书和明清的笔记小说,“对于无法亲历的时代,广泛阅读这些有生活现场感的书,能帮助写作者真实地感受到古代生活的体温、触摸到历史的肌理、细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