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学艺感受之二:与艺术保持距离
(2015-07-12 00:40:16)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希腊神话里有一个猎人,打猎后又热又渴,到清泉前,喷水喝,见水中有美容在看他,四目相视得微笑着,无人可比拟的美丽。这个人就伸手去摸水中的脸,脸瞬间消失了。慢慢等到水平静了之后,脸庞又出现了,更美丽了,这个人狂喜,正欲拥抱,轻轻附身在水面,去触碰时,形又消失了。这个人只能守在水边,默视。不久他就病倒了,又去水边,又见到美容。这个人就下定决心不再抚触,也不相拥,不去亲吻,于是永远默视水中的美容。
木心先生在1989年至1994年为纽约的一群中国艺术家讲课的时候,用这个神话阐述与艺术的距离,他认为这个人代表人类的自我,在时间的泉水里发现了映影,这个映影,便是艺术,是超自我。艺术不能完成真实,不能实际占有,只能保持距离,两相关照,你要是沾惹它,它便消失了,你静着不动,它又显现。
艺术、哲学、宗教,都是人类的自恋,都在适当保持距离时,才有美的可能、真的可能、善的可能,如果你把宗教当做哲学看待,就有了距离,就能看清楚宗教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哲学当做艺术看待,就有了距离,看清哲学究竟是什么;如果你把艺术当做宗教来看,就有了距离,就看清楚艺术究竟是什么。所以木心先生说,他的意见是如果只是把宗教当做宗教来信,就迷惑了;把哲学当做哲学来研究,就学究了;把艺术当做艺术来玩弄,就玩世不恭了。
原因就在于太直接,是人的自我强求,就像那个猎人要亲吻水中的倒影。
所以艺术和人生的距离,就在于此,如果能保存这种距离,就算是一种成功。
最近对这个问题有感触是因为在书写上遇到了一个瓶颈,也是长期以来的问题,就是书写时腕力太紧,捻笔转笔的动作做起来都有点吃力,所以很多细节都写没了,一放松,一撇要飞出去的时候就收不住了,力量控制不住,一个字与一个字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气息断了,其间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设身处地的去想想古人的境地,写之前先读帖,平时读书悟道,包括读诗词歌赋。
后来老师问我,你平时都做什么运动?我说跑步或者骑行。
老师说,你做的这些运动都是力量型的,强度很大,肌肉越练越紧,你现在的状态应该去练习舞蹈,舞蹈和书法绘画的感觉有相似之处。
舞蹈?!我可是打从小学六年级以后就再没跳过舞了,现在都觉得自己的气质都不在舞蹈的气场内,更何况我一直对跳舞完全不自信,就怕加上舞蹈动作就要同手同脚了。我一直以来都不怕力量到不了,就怕婀娜曼妙的东西。
可老师说,这就是你一直以来的问题。
好吧,我可以试一试这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领域。
正在想这事,我就有幸遇上了一位特别好的舞蹈老师,是把专业搞得极其透彻,所以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很浅显的人。
第一节舞蹈课,我就改变了对于舞蹈的认识。我发现舞蹈不完全是肢体的艺术,更是一场意识层面的大脑风暴。老师一讲,我就立马捕捉到舞蹈和书法的共通之处,一个舞蹈动作要出来好看,就要有力量的控制,即使是观众看上去很随意的姿势,也绝不是随随便便就甩出去的,就像书法里的草书,外行人都以为是酒后大笔一挥,龙飞凤舞呢,殊不知每一笔都是力量饱满而且富有控制,一撇出去不管放大多少倍,仍然是一辆稳稳踩实刹车的跑车。另外在舞蹈里也很讲究用力的方向和部位,芭蕾基本功在起落之间那种膨胀的张力、力量对抗下的美感让我想到了颜真卿的书法,还有舞蹈里的微妙动作、对于呼吸的控制以及让自己更好得理解一个姿态所用到的比喻、通感的学习方法,天哪,都和书法很像,那一刻,我感觉是在用身体跳舞。
一节课下来,舞蹈老师就说我理解的很快,这和我以往对于舞蹈的认识完全不同,因为这次我对于舞蹈的理解几乎全部基于我练习书法的经验、困惑和认知,同理,学完舞蹈再写字,和以前的感觉明显不同,你能很真切得感觉到舞蹈的姿势和身体得感觉对于书法的帮助。所以我在上一篇文章里说过,艺术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的感受,有时候换一种语言去对话去表达,会有很直接很意外的收获。与别的领域互联,打开别的窗户让光透进来,拓宽自己的触角,是一个“入”的过程;同时总结背后的规律即“道”,让充斥在脑海中的那些散射出去的思维线绳搭在一起,在意识中形成一幅思维网络,一旦触及到一点,别的地方也是能过去的,这就解决了艺术理解力的问题,也就是“化”的问题;最后也就是平日的跬步之积,手上的工夫、肌肉的记忆,能让这些内化了的东西落于纸面,这就是“出”的过程。这门功课有时候很微妙,有时候很广阔,非一日之功,所以哪怕得到那么一点点进步或者体悟,对于心灵的帮助和喜悦都是巨大的,要不怎么说,艺术是人类的自恋,人类爱自己,想要了解自己。
简单总结一下最近的学艺感受,就是不要陷入我执,不要自己手里拿着锤子,就看满世界都是钉子,艺术上的很多怔悟反倒都来自于自己所不熟悉的圈子,需要我们时常保持一颗出离心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