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 08:10
来源:中国亳州网-亳州晚报 作者:丁静
提起杨小凡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不太熟悉,但说起由他编剧的《大药商》这部电影,在亳州可谓家喻户晓。
杨小凡,中国作协会员,被誉为“国内当下一线小说作家”、“安徽文坛主要领军人物”。从1986年的第一篇处女作《渡船》至今,他的小说创作达400多万字。1997年至2000年,他精心构建的药都系列小说在小说界产生很大影响,在广大读者心中树起一座文化丰碑。
http://upload.bozhou.cn/2015/0707/1436227788392.JPG
这么多年,杨小凡获的奖已经不计其数
文学的救赎
文字,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绝对是一种大缘分。我感恩文学,是文学使我成长和成熟、是文学救赎了我这个出身草根的农家子弟。
杨小凡出生在谯城区魏岗镇一个农民家庭,说起与写作的缘分,他总是提起两个人:小学语文老师和父亲。
当初,农村的封闭与保守似乎千年不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就像石壁上的画,一经诞生很少有改变的可能,离开农村是每个孩子的愿望,但做到的不多。杨小凡之所以能走出来,与启蒙老师孙克修密不可分。
“小时候,我家离学校比较近,每天下午没课的时候,我就在学校附近放羊,经常碰到孙老师。每次他都会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如《水浒》、《三国演义》、《儿女英雄传》等,每次听完之后,出于‘演说’的冲动就开始向别人转述故事,在倾听与诉说之间,自己做了加工和润色,让历史小说有了自己的烙印,也获得了初步的掌控语言的能力。”杨小凡如是说。
同时,杨小凡还反复提到自己的父亲。虽然父亲不认字,但在他的记忆里,父亲每看到带字的纸都会捡起来,拂去上面的土,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窗台或桌子上。他记得父亲说过:“字是孔圣人留下的,得敬着!”
父亲是孩子天生的偶像。在孩子眼里,父亲是这个世界最伟大的人。杨小凡对父亲也有这样原始的崇拜,父亲的话就像是一颗种子落在他的心田,时间和书籍就是必备的阳光和雨露,至于那颗种子长成现在枝繁叶茂并且还在拓展广度和深度,是他的父亲绝对想不到的“宏图”。
本土的创作
我在努力还原过去的药都,并且在为后人创造一个“新药都”。我力求在自己的还原和创作中,使药都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接近真实。
至今,杨小凡清楚地记得处女作《渡船》刊发于1986年的《散文》月刊。
“当时特别激动,因为《散文》月刊的知名度非常高,发表文章也很难。作品发表后极大激发了我的写作激情,之后又在国内很多杂志上刊发长、中、短篇小说。”杨小凡说。
可生活毕竟不是小说,无法由心而定。1987年师范毕业后,杨小凡被安排到我市一所乡村中学任教,但心中怀揣文学梦的他志向并不在学校。失落和希望破灭后的沮丧,一度让他心灰意冷。后来,心态恢复平静的他又重新拾起笔头。
渐渐地,文学和写作让杨小凡从乡村老师中崭露头角,不断被人赏识。他一步步地将行政单位、省城六家媒体的工作印记留在自己的人生路上。
“我的工作经历比较丰富,当过老师、做过秘书、干过记者和编辑,可无论干什么,对文字和艺术的喜欢不但没有消退,反而越发挚爱。”杨小凡说。
生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便对她充满情感。在杨小凡早期作品中,以药都文化为中心的“药都人物系列”笔记体在小说的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在广大读者心中树起一座文化丰碑。
“无论是老人嘴里作古的人物还是我亲历的各色人等,无论是贫穷、木讷、孤寂还是坚韧、豁达、朴实的乡亲,无不让我深思和遐想。于是就用了十年的时间,着力塑造了100多个人物,叙写70多种行当,以笔记体小说的方式把他们一个个记录下来,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还原和营造我心中的故乡史,并以此为桥梁,实现日趋破碎的乡村与繁杂城市的对话。”杨小凡如是说。
时间的弹性
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对于有兴趣的事情,时间是有弹性的。这是这些年来我一边身处商界一边能不停写作的体会。
1993年,杨小凡调入古井集团公司,先后担任宣传科长、公关部经理、房地产集团总经理等职务,现任集团公司副总裁。作为一个市场经营者,一个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文学追求和企业理念如何融合在一起?时间上能合理分配吗?
“一辈子,做好一样事情,尤其是能把小说写好,非常不容易。不过,对于有兴趣的事情,时间是有弹性的。这是这些年来我一边身处商界一边能不停写作的体会。”杨小凡说。
写作是一个苦差事,而杨小凡却把它当成工作之外的一种休息方式,一种享受。“我只是把别人看电视、唱歌、跑步、打牌的时间用在了创作上,我没有其他业余爱好,除了创作。”杨小凡说,每年他大概有40天假期,一篇4万字左右的中篇小说差不多需要几天时间,当然更多创作时间在于平时的思考与读书。
“工作与创作不但不冲突,工作中的经历反而成了创作最好的素材。《酒殇》讲的就是国企改制的故事,《楼市》素材正是来源于我在做房地产负责人那段时间的经历,《总裁班》素材来源于我在外学习的经历。”杨小凡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这些年自己之所以有这么多新作品,与丰富的工作经历有关。
终生的追求
对文字和艺术的挚爱,使我远离了金钱的诱惑,让我的心灵日趋宁静,越来越明白人活着的追求。人总是要找个事干,找个乐的,文学就是我的一辈子的乐和终生要做的事。
在前不久刚刚揭晓的安徽省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中,杨小凡凭借电影文学剧本《药都往事》获得殊荣,这是他的第二个电影剧本,且已经拍成电影,影名为《大药商》。
《工头儿》是杨小凡第一部被拍成电影的小说。此外还有小说《总裁班》也被拍成了电影。眼下,他正在为另外一部电影写剧本,名为《花戏楼》。“这是一部反映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夹弦的电影,讲述的是抗战时期,我市二夹弦剧团演员抗日爱国故事。”
剧本只是小说的一个延伸。近年来,杨小凡凭借自己对文字和艺术的挚爱,取得一个又一个殊荣。他在国内多家刊物发表长、中、短篇小说400万字,小说多次被《长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多家刊物转载,作品入选60多本书中,出版长篇小说《酒殇》、《天命》等五部,中篇小说集《欢乐》、《玩笑》《总裁班》等四部,短篇小说集《独臂先生》、《药都笔记》等八部。
杨小凡小说的创作得到国内文学评论界和一些文学院校研究机构的高度评价,以其“井喷式”的高质量创作,被誉为“国内当下一线小说作家”。
一个写作和商业两栖的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房地产集团总经理;做过乡村教师、记者、行政秘书、编辑、企业公关人员;写过新闻、讲话稿、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经商是过程,写作是终极。杨小凡说,这就是他。
记者 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