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日常体验的遐思之美
——读闫文盛散文集《你往哪里去》
文
/ 蔡先进
初读闫文盛先生散文集《你往哪里去》(百花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组章《主观书》,感觉有泰戈尔《吉檀迦利》灵动的意绪、理性的思辨,随着深入阅读,你会发现闫文盛的散文写作深受西方写作思潮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特色,意识流倾向尤其明显。闫文盛散文书写心灵的审视与追问、疼痛与挣扎,在诗性思辨中擢升人生的价值,通过“小我”日常生命体验展现遐思之美。
一
闫文盛是文体创新意识较强的作家。他是一位多栖作家,对诗歌和小说均有涉足,而且达到较深的造诣,这就使得其散文既有诗的意象和意境,又有浓郁的哲学思辨色彩。他的诗歌和小说融入了深刻微妙的个人体验,情感饱满,意象丰满,意绪奔放,具有很强的“在场感”,读来动人心弦。闫文盛还从事过人物传记、报告文学和文学评论写作。对于多元化写作的益处,闫文盛有自己清晰的认识:“我向来认为,一个人在写作的前期更应转益多师,从各种文体中吸取精华,方可博采众长,从而达致游刃有余之境。”(见随笔《诗,散文,小说:我的文学自白书》)多年的跨文体写作,让闫文盛潜移默化吸收了其它文体的多重元素,为其散文创作注入了灵动鲜活的血液,因而别具一番气韵。
郁达夫说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散文集《你往哪里去》也是闫文盛的自传,更是作者心灵和精神的自传。该书叙述了作者在人世间遭遇的各种尴尬、无奈,孤独与焦虑,彷徨与挣扎,惶恐与忧郁,这些“小我”日常体验均是司空见惯、别人熟视无睹的,在闫文盛笔下得到丰沛的展示,这些篇章大多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向读者倾诉,有些像自说自话、自我欣赏式的心情表白,通过普通人事的外在表象的观察、分析、想象、阐释,展现入木三分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或痛彻心扉,或震撼人心,它们剧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扉,笔触直抵人性的劣根。
二
关于闫文盛散文日常叙事的写作路径,我觉得有必要谈到一位外国著名诗人,他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尔兰诗人 谢默斯•希尼。谢默斯•希尼是一位“能把平凡的日常生活瞬间转化为诗的高手,“能把平凡的日常生活瞬间转化成诗的高手”。”其“独立的个体意识描写现实经验”(见袁丽梅《谢默斯•希尼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对90年代新诗写作的影响》,摘自《当代文坛》2011年第4期)的创作理念影响了闫文盛的散文叙事。爱尔兰诗人西默斯·威廉姆·奥唐纳·希尼这种以自我日常体验为轴心的写作,尤其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才情和修为。闫文盛散文主要靠意绪、自我独白与哲学思辨来展开行文,基本没有吸收民间文学的生动活泼,这种几乎把描写抒情、人物刻画、设置情节、矛盾冲突等叙事手段置之度外的写法,对一个写作者无疑是一种极限式的挑战。在闫文盛看来,“日常生活的真正迷人之处,就隐藏在那枯燥而守旧的天地间。”(见组章《你往哪里去》第三十六篇)反而推之,闫文盛正是在枯燥守旧的天地间,发现日常生活的“迷人”的美。
笔者认为,《你往哪里去》与杨永康的散文有种惊人的相似与相近。倘若说杨永康的散文是“繁复迷离的现代主义叙事”(笔者语),那么闫文盛的散文则是“琐碎微妙的现代主义叙事”。杨永康的散文和闫文盛的散文均明显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杨永康具有“繁复之美”,闫文盛有“琐碎之美”。在我看来,闫文盛通过“小我”日常体验生活的遐思之美,具有浓郁的沧桑意味和忧郁格调。个人在现实社会中生存,必须学会面对各种挫折、屈辱、难堪、无奈与忧伤,人只有被动地适应社会,不能奢求社会适应个人。在闫文盛看来,作为一个敏感自尊、偏执率性、自我欣赏的文人,在这个世俗而竞争激烈的社会,要做到冷静成熟、圆滑世故、和善宽容,何其艰难啊!闫文盛向往“安贫乐道,笑谈风云”(见《离别者札记》,摘自《你往哪里去》P128页)的美学境界,追求的是“繁华尽去,岁月简静”
(见组章《你往哪里去》第二十七篇,摘自《你往哪里去》P289页)的为人格调,可是“我已经三十五岁了,经历了生命中各种琐碎与不堪,依然面对世事左支右绌,毫无游刃有余的快感。”(见《主观书》,摘自《你往哪里去》P55页)
三
《你往哪里去》展现了作者日常生活中琐碎微妙的遐思之美。《你往哪里去》中的文章大多是纷繁零碎的片段,几乎没有一个独立的主题或主旨,它写的是作者琐碎的日常生活中的细腻微妙心理感受和心灵体验,写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膜与偏见,写实用主义者的优越感,写世故者对作者的嘲讽、藐视甚至不屑一顾。譬如《沉重的睡眠》写独身者的潇洒与苦闷,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隔膜、尴尬的处境与微妙的关系,以及时光对人的改造。以往“血气方刚、意气飞扬”的同事成家后,变得成熟稳重,毫无兴致和“我”这个未婚青年进行交流;而“我”在同事们筹备人生大事时,顿悟独身年代的浩瀚与漫长,开始远去他乡的漂泊之旅。多年后的夜晚,作者从工作的省城回到旧单位所在地,非常盼望和昔日的同事们叙旧,在宾馆再三斟酌要不要打这个电话。其中一位同事已经高升了,连车都有了,只有仰视的份。“我”最小的那位同事已经结婚了,他现在是不是正在准备做饭,或者刚刚洗澡,准备做爱?接到这个电话,他会不会忽然觉得索然无味,而“我”的贸然闯入成了干扰他家安宁的罪魁祸首。作者转而想到那个独身女同事,或许她改变初衷,带回了男友,这个电话就有明显的骚扰性质,“我”会被当作心术不正或图谋不轨的人,到时候有理说不清。推而广之,“我”便会名誉扫地,葬送了与旧单位仅存的一点关系,得不偿失。时间是无情的,它正在改变一切,生活不可能送我们回到温馨而融洽的往昔。这份忧伤、失落与无奈或许将伴随我们一生。
《你往哪里去》的独特叙事与古典传统无关,来源于西方现代主义,来源于哲学思辨之美。在散文集《你往哪里去》,颇有卢梭《孤独漫步者的遐想》和费尔南多·佩索阿《惶然录》的印迹。在闫文盛看来,“佩索阿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对内在的我的探知,几乎穷尽了他思考的每一个角落。他是从书写自我的作家。”
(见《高潮》,摘自《你往哪里去》P305页)因此,闫文盛坚持在自己的创作中,通过“日常岁月里的曲曲折折,书写内心波澜的惊心动魄之处。”(见《高潮》,摘自《你往哪里去》P305页)除了上述二位世界文豪,闫文盛也坦承“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像马尔克斯和普鲁斯特那样的写作者”(见闫文盛红袖添香电子文集),流露出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的偏爱:“虽然写的是小情感,但从他笔下,却流出永恒。”(见《离别者札记》,摘自《你往哪里去》P121-122页)他看梭罗《瓦尔登湖》,“充满某种深邃而动人的力量,我们何尝没有从中吸收到某种丰厚的营养呢?”(见《一眼望不到尽头》,摘自《你往哪里去》P61页)。对于像闫文盛这样的文人,从步入社会开始,就会面对各种挫折或曲折,遭遇各种尴尬与无奈,想做一个自由自在、不为生活所累的人,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理想。
纵观全书,作品从琐碎日常事物的表象挖掘生活的本质和真相,在细小微妙的日常琐事中发掘博大的人生景观,在“小我”日常体验中展现遐思之美,让心灵的挣扎和生活的切肤之痛上升为诗性哲思之美——窃以为,这正是闫文盛散文创作审美魅力之所在。
(参考字数:2770个)
【作者简介】蔡先进,笔名纳寒、童颜无忌,武汉市新洲区人,70后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湖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特约编辑、《海外文摘·文学版》特约编辑,《鄱阳湖文学》副主编,新洲区《问津文艺》编辑。文艺评论散见于《散文选刊·下半月》《安徽文学》《参花》《文艺新观察》《文学教育》《绿洲》《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化艺术报》《湖北作家》《新作家》等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灵魂劲歌》(武汉出版社)和文学评论集《怀揣月光上路》(中国文联出版社)。
用稿请寄:武汉市新洲区农业局蔡先进(收) 邮
编:430400
电子邮箱:cxj1972511@sina.com
手机:15927567266
【被评作家简介】闫文盛,男,1978年生,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你往哪里去》《失踪者的旅行》《在危崖上》《天脊上的祖先》《绵山访贤》等多部。曾任《先锋队》《映像》《都市》等期刊编辑总监、执行主编。闫文盛,男,1978年生,山西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作:《你往哪里去》《失踪者的旅行》《在危崖上》《天脊上的祖先》《绵山访贤》等多部。曾任《先锋队》《映像》《都市》等期刊编辑总监、执行主编。
闫文盛老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anxiyanwensheng
![[转载]【散文评论】“小我”日常体验的遐思之美——读闫文盛散文集《你往哪里去》 [转载]【散文评论】“小我”日常体验的遐思之美——读闫文盛散文集《你往哪里去》](//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