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闹渔歌响 风和角粽香
一一漫话古代端午诗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开始的意思,“端五”指五月开始的第五天,后因“五”、“午”同音,所以说成“端午”。关于这个节日的来源,民间有多种说法:一说源于夏至.司马彪《后汉书•礼仪记》中明确说道,汉代五月五日的风俗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一说是龙的生口,端午节的主要活动赛龙舟等与龙有关;一说五月五日是恶日,挂艾蒲、喝雄黄酒等都是为了驱邪。普遍的看法是,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传说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为纪念他,人们挂艾蒲以招其瑰,吃粽于以祭其尸,竞龙舟以拯其体。
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文人墨客对它也比较重视,他们纷纷吟诗作文,以再现端午风习,藉之抒发感慨。“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红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霜照日如霜刀。”唐代诗人张建封的《竞渡曲》状端午竞舟划龙船的风习,描写了天朗气清、游人如织的情景,衬托出竞渡场面的热烈。“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诗人以明快晓畅的诗句,将竞渡之激烈、气氛之热烈、比赛之紧张,表现得活灵活现。
传说屈原投汨罗江以后,人们纷纷划船,去打捞他的尸体。此后,民间每年都要举行龙舟竞渡,以纪念伟大诗人。宋代诗人余靖则在《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中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写龙舟竞渡,还有两篇作品不得不提。一是唐代刘禹锡的《竞波曲》,诗云:“风俗如狂至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时到端午,竞渡风俗如痴如狂,看龙舟的人则像云一样聚集江边;鲜绝的彩旗映照水面,直至龙宫,而那些步履轻盈的女子在凌波嬉戏。这里,场面壮观,人人欢欣,节日气氛,十分浓烈。另一首是唐代李群玉的《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擂鼓鳞甲动,三十六龙冲浪飞。”三千竞渡健儿行动迅速如雷鸣电闪,华丽的龙船、彩绘的船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片擂鼓喧闹声中,万船齐射,一只只龙船迎着风浪,劈波朝前。这里,声势浩大,气势磅礴,动人心魄,扣人心弦。
吃粽子,是端午最普及的风俗,古诗反映这一情况的也很多。唐代诗人郑谷说:“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唐明皇吃了一种名为“九子粽”的粽子以后,叹曰:“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宋代文豪陆游吃了用艾叶浸米裹的粽子以后,吟道:“盘中共解青菰粽,哀其将簪艾一枝”。不但民间吃粽,皇室到时还要给大臣“赐粽”。谁要是得到如此“龙恩”,自然是欣喜无比的。不过,明代诗人张昶《端午节赐粽有感》却能由宫廷的奢糜想到百姓的困苦:“天恩敕赐下丹陛,琼筵佑以黄金觞。东南米价高如玉,江淮饿莩千家哭。”皇帝下诏,大臣被荣,筵席奢侈,觥筹交错。而老百姓呢?东南米贵,江淮饿莩,千家萧苏,万民哀啼。诗人疾呼:“君门大嚼心岂安,谁能持此回雕残”,既痛斥了富贵人家不顾人民死活,又呼喊救民于凋敝水深之中。难得诗人有这种“民生”思想,其由己之裕念及民众之苦,精神可嘉!顺带说一下,端午节皇帝赐粽,还给臣下赐衣。杜甫有《端午赐衣》诗说:“瑞午被恩荣”,又有《惜别行送向卿奉端午御衣之上都》诗。
朱松写过一首《重五》诗:“异乡逢午节,卧病此衰翁;竹简迸新紫,榴花开小红。山深人寂寂,气润雨潇潇。煮酒无寻处,菖蒲在水中。”诗中提到端午喝“雄黄酒”、“插艾”、“悬菖蒲”的习俗。佳节来临,家人团聚,大家要喝杯雄黄酒,以示庆贺;端午“插艾”和“悬菖蒲”是为了避邪防病。“异乡逢午节”,却“煮酒无寻处”,流露出作者的离愁别恨。端午的一些风习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也时有再现。沪剧《庵堂相会》“看龙舟”一场,就描绘了“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唐•刘禹锡:《竞渡曲》)的赛龙舟的热烈场景:金夫人为了成全女儿金秀英同陈阿兴端午约会的美事,设计把丈夫推出家门,来到黄浦江边看赛龙舟。老两口富有情绪的一问一答的对唱唱词,绘出了千姿百态的龙舟,渲染出浓烈的比赛气氛,使人如临其境。越剧《白蛇传》中,白娘子在端午节推托不掉丈夫许仙的殷勤劝酒,喝了一口雄黄酒,结果现出了原形——白蛇,把许仙吓死过去。白娘子醒来,见丈夫已被吓死,就冒着生命危险到昆仑山盗来仙草,救活了丈夫。据说,雄黄有杀邪气的功效,故使白娘子现了本相。越剧《赛香传》再现了青年男女端午节相亲定情的习俗。剧中有一段端阳歌:“五月端阳,五月端阳,布谷声声催,农夫插秧忙。姑娘露笑音,对镜忙梳妆,今天出闺房,今天见阳光。你执菖蒲舞,我把秋千荡,金泊发髻,随风飘荡。一年一度,人生难忘,但愿人间,永度端阳。”诗的语言,情的自白,将主人公向往自由幸福的心地刻画得淋漓尽致。
人在佳节,情总有感。“海榴花上雨萧萧,自切菖蒲泛浊醪。今日独醒无用处,为公痛饮读离骚。”宋代戴复古的好友《端午丰宅之提举送酒》,他自切菖蒲浸入酒中,端起酒杯开怀而饮,捧读屈原《离骚》,一慨:“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楚辞•渔父》),抒发了自己鄙弃流俗、孤标傲世的深沉感情。宋代林景熙《五日次韵》,表明自己处在元朝政权巩固的时代,虽南宋遗臣纷纷变节投元,自己仍忠心一片,坚决不做元朝的官:“赐葛尚余唐阙梦,倾葵犹抱楚臣心。”诗人用杜甫在端午节朝见皇帝得到赏赐的典故说明宋帝对自己有恩德,又用楚国的钟仪做俘虏而不忘故国的典故,表明自己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倾向宋朝。明朝诗人顾起元的《许长卿水亭五日》,借写端午美景表达心中的愉悦:“干峰忽送朱帘雨,—水先回碧树秋。”山雨水色,风光宜人,高阳胜游,其乐融融。现代著名作家老舍也曾写过一首《端午》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时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1942年,老舍在挚友吴祖缃家过节,写下了这首再现情笃、以苦为乐的诗,洋溢着乐观主义的精神。
(原载王美春、郭志明:《古代类诗漫话》,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