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乡土社会的空虚与孤独—读杨献平新作《生死故乡》

(2015-06-05 09:15:4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乡土社会的空虚与孤独—读杨献平新作《生死故乡》

乡土社会的空虚与孤独

—读杨献平新作《生死故乡》

作者:郑润良 版面:第A12版 制作:高小明 时间:2015-06-05
    《生死故乡》对于杨献平而言应该是一个转型之作。这种转型并不是题材意义的,从题材而言,杨献平关注的依然是自己创造的“南太行”。多年来,杨献平通过系列作品持续书写自己的故乡“南太行”,即太行山在河北南部、山西东部、河南北部的一片庞大存在,并由此辐射整个中国北方乡野。“南太行”不仅是杨献平的地理故乡,更是他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多年的书写使他越来越深地参悟了这一地域对于自己的意义。《生死故乡》的转型首先是一种文体形式上的转型。借助这部文集,散文家杨献平开始尝试以故事的、虚构的形式融入自己对故乡的洞察与思考,“近来,我也忽然觉得,文学最能打动人心的,仅仅综述或者一厢情愿的表达和呈现都不足够,必须要有故事。故事是人心当中最丰茂与自由的物,一旦成型,就会四散奔逃,开花结果,还斜枝横移,叶片万状。”但这些故事又不是纯粹虚构的,“这些人以及他们的故事,都是确切的,有据可查的,并且能从南太行乡村大部分人口中得到证实。”也因此,《生死故乡》的文体特征非常暧昧,介于小说与散文之间。但我个人还是认为,里面的大部分篇什属于散文化的小说。散文化的小说戏剧性不强,但兼有小说文体虚构的自由与散文的真实力量。对于杨献平而言,我感觉这应该是一种恰如其分的文体。
    《生死故乡》表现了乡土社会的沉重、虚无与孤独。乡土写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五四以来,乡土写作逐渐形成了两大传统:一是鲁迅等人开创的乡村苦难叙述,写作的主旨是展示乡村的现实困境,探讨疗救的可能。一是沈从文等人开创的乡村牧歌写作,以诗意化笔调营造乌托邦。从近年创作来看,这两种传统都有所赓续。刘亮程等人的创作大体上延续了后一种写作传统,在文字中营造了诗意、自足的乡村世界。他们营造的乡村美则美矣,但离我们普通人的现实经验、离我们耳闻目睹的“三农”问题距离甚远。因此,2010年,学者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一面世,立即引发热议。这一现象从反面说明当下文学创作中真实书写乡村的文字太少了。
    与《中国在梁庄》一样,《生死故乡》对当下的乡村问题毫不避讳。亲兄弟之间因为几间破房大打出手、智障者被家人毒死、弱势者受人欺凌却无能为力……乡村社会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乡村政治环境的不公正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功利主义时代氛围中乡村公共道德的败坏、底层农民的精神狭隘、生存困境与家庭悲剧等,都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乡村人物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立体、复杂的中国乡村个案的同时也指向了民族劣根性等深层问题。
    著名作家杨显惠先生说:“断断续续读完《生死故乡》,脑海里出现了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我不能说这部书稿达到了萧红的水平,但是杨献平的眼光与境界已可以和她比肩。尤其是在中国文坛争先取媚邀宠的大背景下,这部书写出了这三十年的农村史,难能可贵。可以说这是一部新的《生死场》。”对此,我深为认同。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