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玲: 与“今日批评家”结缘

标签:
文化张燕玲与“今日批评家”结缘文学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与“今日批评家”结缘
作者:张燕玲
原载:《文学报》2015年6月4日第23版
一代的文学,有一代的作家,必然也有一代的批评家。
“今日”不仅仅是年龄概念,更是时态,现在进行时、当下的。1998年起,《南方文坛》 以“今日批评家”为头条栏目,一期一人,至今94名青年批评家从此栏目走过。
推介彼时中国最年轻的批评新锐,即“凝聚批评新力量,互启文学新思想”,这一编辑理念是在工作中不断形成的理性自觉,而且还在完善中。
这个过程历经18年,脚步蹒跚却屐履声声。
1998年第1期开栏,我写道:“新年里,本栏将陆续把中国当下年轻的、活跃的、富有思想和学术品质的青年批评家以专辑形式推介给读者。此辑包括批评家的批评观(以卷首方式)、最新论文、对批评家的评介、个人学术小档案、近照等,以期汇集并学术地表现中国今日的批评家,他们是中国文坛批评界的希望和未来。”
如此五年,好评如潮。而建议声也鹊起:前沿批评家差不多了,下去是否会滥竽充数?的确,批评家本来就比作家晚熟,于是,停了两年。而要求读此栏目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2005年第2期便续上,我在编者按如是说:
“今日批评家”栏目从1998年开始,五年里以头条推介了实力派青年批评家……等。通过批评家对自己批评观的言说及其他批评家对他的再批评,批评家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最新成果,同时通过再批评,形成批评家相互间文学观念的交流,文化精神的对话,从而体现文学精神。 《文艺报》 曾赞誉“今日批评家栏目催生了90年代青年批评家的成熟”。在栏目暂停两年后的今天,我们将一如既往,以推介更年轻的批评家为己任。
于是,推介彼时更年轻的新一代批评家成为自觉; 于是,“60后”、“70后”乃至“80后”,意气风发,敏锐丰盈; 才情思力,深长弥坚。他们以学术新知支撑了 《南方文坛》。
我们知道,一个文论期刊有一种潜在的文艺领衔的职责,它会成为未来的文艺史在形成期的良种库。那么,全媒体时代,进行文学经典化工作的文论期刊,如何为文学史的良种库提供文学良种,为当代文坛提供学术而鲜活的文学现场,催生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与批评家,为学术生态和社会文化生态做出有效的建设,成了今日文论期刊面临的难度。而 《南方文坛》 身处岭南边陲,要想使这个中国文学批评版图,少些遗珠之憾,是艰难而永无止境的。我们唯有尽可能以多种渠道发掘新锐,寻找那些活跃在文学现场、颇具潜质的才俊文章,哪怕泼辣新鲜的批评文字出自在读博士,只要他面对文学现场有足够的真诚和个性,足够的敏感和活力,即使修为和学理有所欠缺; 而栏目的包容性也须有足够的宽度与敏锐度,并因真切的爱心、责任与支持而散发温度。那么我们所进行的经典化工作,就有了一份相对系统的关于文学批评的当下描述,并留给文学的未来。这份当下描述尽管不那么有力,毕竟也为文学批评这棵灰色之树,添生了几分绿意。也许可以说,在这个时代尽了自己的努力。
可见,编辑的过程便是编者与作者与读者相互成就的过程,任何创意在实践中都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成熟的进境,最重要的当然是坚持,尤其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坚持更显珍贵。断了两年,终又续上; 而且面向当下的、全国意义的、相对年轻的批评家,我们不敢言说“培养”、“推出”之类,只能说是在做“催生”的努力而已。因为这个群体,大多都是呼之即出的人物,浩浩荡荡,生气勃勃。是他们赋予了《南方文坛》 “中国文坛批评重镇”的美誉,更激活了 《南方文坛》 的创造力。18年来,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记忆,不仅仅有批评文字,还有诸如与《人民文学》 历时十余年的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与峰会、与中国现代文学馆历经五届的“今日批评家论坛”、以“今日批评家”为蓝本和命名的中国作家网·批评栏目与网页等等,还有难以忘却的一次次相会。会上会下,个性与个性相汇,才情与义气相照,针尖与麦芒相对,对话与锋芒相应,感性与理性相生,思想与友谊相映,以及那些如血液般流动其中并充满淋漓生气的朗声欢笑和歌唱,乃至开心游戏般的深夜来电……许多时候,许多批评家来到南宁,不约而同说得最多的便是: 《南方文坛》 是我的娘家,我是探亲来的。是的,文学批评使我们结缘,并成为了亲人,一种志同道合的文学亲人。
从1998至2015,已有94名优秀批评家从这里走过,并留下一篇篇华章,不同个性的批评家以其敏锐犀利、才情思力、灵动丰盈言说着“我的批评观”,近二十年累积便形成了一种敏感鲜活、富有生气才情的批评文风。什么是好的文学批评,我以为,这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