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洲: 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标签:
文化石洲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
分类: 自由典藏 |
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作者:石 |
|||
以往人们谈起诗歌不外乎两种态度,要么是文人雅士专属的一种自娱自乐,要么是癫狂之人的喃喃自语。总而言之,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是《厦门日报》近日的一则消息让人心生感慨,原来写诗也不是什么难事,看看人家9岁小朋友,写起诗来也是极好的。 “他是如此快乐/他笑嘻嘻着来到世界/他会开心,会伤心/他不像大人那样/他就是小朋友。”这首题名为《小朋友》的诗歌是厦门海沧9岁男孩童彦文的随心之作。为了逃避妈妈布置的写字帖任务,他突然写起诗来,虽然只有五首,却首首爆红网络,据说其中四首还是一气呵成的。有网友评论说:“清澈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希望能保持现在文字中那种打动人的稚气和灵气。”这也是继8岁女孩写出《等我的身体有了曲线》之后,再次轰动网络的孩子诗作。孩子们那毫无功利和算计的赤子之心,让所有读者感动。 在当下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人们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被生存的压力和物质的欲望填满。其实心灵深处还是保留着一块柔软的情感空间,来容纳那些看似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事情,诗歌就是其中一种。联想起2014年比较火爆的一本小书《给孩子的诗》,到今年年初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摇摇晃晃在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两本诗集的热卖。还有就是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的,网络上那些充满青春激情的1980年代诗歌的集体回忆。这些不正说明诗歌和诗人其实可以,也应该以美好的面目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成为大众恶搞和嗤笑的对象。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在许多人已经被生活磨平了触角,变得麻木淡漠的时候,总有一些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人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2015年年初, 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诗歌、热爱诗歌吧。其实诗歌从来没有遥远,它本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宣泄。而千百年来人类留存下来的美好诗作总是静静地呆在哪里,等待我们去欣赏去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