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  洲: 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2015-06-03 14:39:44)
标签:

文化

石洲

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

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分类: 自由典藏

石 <wbr> <wbr>洲: <wbr>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诗歌让我们在心灵深处保留一块柔软的空间

 

■作者:石    原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562日第9

  

  以往人们谈起诗歌不外乎两种态度,要么是文人雅士专属的一种自娱自乐,要么是癫狂之人的喃喃自语。总而言之,跟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可是《厦门日报》近日的一则消息让人心生感慨,原来写诗也不是什么难事,看看人家9岁小朋友,写起诗来也是极好的。

  “他是如此快乐/他笑嘻嘻着来到世界/他会开心,会伤心/他不像大人那样/他就是小朋友。”这首题名为《小朋友》的诗歌是厦门海沧9岁男孩童彦文的随心之作。为了逃避妈妈布置的写字帖任务,他突然写起诗来,虽然只有五首,却首首爆红网络,据说其中四首还是一气呵成的。有网友评论说:“清澈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是最美好的,希望能保持现在文字中那种打动人的稚气和灵气。”这也是继8岁女孩写出《等我的身体有了曲线》之后,再次轰动网络的孩子诗作。孩子们那毫无功利和算计的赤子之心,让所有读者感动。

  在当下这个节奏繁忙的社会,人们以为自己的内心已经被生存的压力和物质的欲望填满。其实心灵深处还是保留着一块柔软的情感空间,来容纳那些看似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事情,诗歌就是其中一种。联想起2014年比较火爆的一本小书《给孩子的诗》,到今年年初农民女诗人余秀华《摇摇晃晃在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两本诗集的热卖。还有就是4月26日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的,网络上那些充满青春激情的1980年代诗歌的集体回忆。这些不正说明诗歌和诗人其实可以,也应该以美好的面目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成为大众恶搞和嗤笑的对象。

  更加令人感动的是,在许多人已经被生活磨平了触角,变得麻木淡漠的时候,总有一些热爱文学、热爱诗歌的人在默默坚持着自己的理想。2015年年初, 几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工人诗人首次“云集”北京城乡接合部——皮村的“工人之家”,朗诵自己的诗歌,举办自己的打工春晚。这场“春晚”的名字叫《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沿着流水线,笔直而下/我看到了自己的青春/汩汩流动,如血般地/主板,弹片,铁盒……一一晃过。”这些充满着冲击力和重量感的诗句,带给读者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仿佛一下就能触碰到工人们的生活。财经作家吴晓波评论说,本以为诗歌是文人雅士闲暇时的消遣之作,没想到居然还有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每天没有多少空余时间、更没有所谓闲情逸致的人在写,而且写得很优秀。再过多少年,当我们回忆中国制造业崛起时真实的记录,我们可能需要到这些工人的写作中来寻找。

  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诗歌、热爱诗歌吧。其实诗歌从来没有遥远,它本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情感宣泄。而千百年来人类留存下来的美好诗作总是静静地呆在哪里,等待我们去欣赏去发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