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审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 [转载]审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审视当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中国经验
——读马忠《儿童文学现象观察》
陈超
马忠的《儿童文学现象观察》(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是近年来少有的有关于中国儿童文学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它从儿童文学民刊、地域儿童文学和儿童文学作品等三个维度对中国儿童文学进行了全面论述,同时兼顾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生产、传播和创作等三个视角。毫不讳言,《儿童文学现象观察》很好地总结和梳理了当代儿童创作的中国经验,提示了儿童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这本论著对丰富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在其散文《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鲁迅也在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由此可见,对于儿童生存状态的呈现及其精神世界建构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文学视角。因为它不仅关涉到儿童年健康身心及精神的培育,也关涉到国家未来发展与人类文明的传承。但近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创作却一直呈现的比较薄弱,且过于边缘。而难能可贵的是,以蒋风、王泉根、方卫平、谭旭东等为代表的儿童文学研究者却一直为此鼓与呼。青年文学评论家马忠的研究可谓眼光独到,别具匠心,他没有选择众多正式出版的儿童文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而是直接从“民刊”这一角度来审视这一文学创作群体的生存状态及表现。而“民刊”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边缘的生命力,一种自发的生存状态,很好地吻合了当前儿童文学的某种特点。
在论著中,马忠基于《儿童文学信息》这一具体的儿童文学内刊出发,论述了儿童文学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些独特现象。《儿童文学信息》从1995年开始创刊,承载着儿童文学信息和文学原创作品,不仅具有可读性,而且也具有指导性。基于此,他认为儿童文学民刊直接促进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之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具有比正式出版刊物所不具备的独特审美价值。认为它在强调趣味性的同时主张儿童文学的庄重性、严肃性和审美性。另外,在用文字呵护童心世界的纯真的同时,民刊的民间性能很好地保持了一种精神的自由状态和文学的独特个性。最后,他还提出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儿童文学民刊出路这一重要的命题——即如何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加强民刊编辑和出版的水平。
在第二篇《地域儿童文学研究——以广东儿童文学为例》,马忠侧重于通过广东地区的儿童文学来反映和窥探全国儿童文学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认为当下中国儿童文学创作不仅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精巧的结构,同时还需要有关切当下,重视弱势儿童生存世界的一种怜悯。事实也在于,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产生了数于千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边缘儿童,在亲情与家教双重缺失下,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期遭受着苦闷、无奈、忧伤以及价值观的失落。虽然近几年来文学创作界也有一些作品涉及到了这一群体,如王俊康《可怜孤儿要爸妈》、《我给小霞画妈妈》等作品就对这一群体进行了积极的审视和关注,但如何在这一基础上去构筑这一群体独特的童话世界和文学精神,用文字去关心和呵护他们,恰如马忠所言:“还需要一种悲悯的情怀”,“要激励他们扼住命运的咽喉勇敢地成长”。而在第三篇《儿童文学他作散论》中,马忠则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提出“诗歌要有明亮的诗心”、“童谣:简单些,才会快乐些”等创作观点,可谓观点新颖,贴近生活。
综上所述,马忠的《儿童文学现象观察》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民刊、地域儿童文学以及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案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文学发展史、文学地理空间与文学文本阐述这三个维度。其中时间与空间交错、现象与文本结合,对中国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整体性的把脉。而这种把脉对于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不仅是全面客观的,同时又是非常及时且必要的。
(作者系广东金融学院团委副书记、副教授,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
刊于2015年6月《春芽儿童文学》